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一篇写在大地上的好文章 水稻钵毯苗机插秧技术把院垦合作推向深入


  当祖国的南方进入“三夏”大忙之际,位于北国辽阔的三江平原,正是丁香盛开、水稻插秧季节。

  5月17日,由李金祥副院长带队,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一行10余人,来到了享有“北大仓”美誉的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分局。专家此行的目的是进一 步深化与黑龙江农垦的合作,听取垦方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对技术的新要求,现场考察垦区全面采用中国农科院自主研发的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的情况,更 好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书写了什么样的好文章?

  中国农科院与黑龙江农垦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2009年双方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以来,按照“扩大影响、衔接产业、提高成果转化率”的合作思路,双方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交流更加频繁、更加深入,成效不断显现。

  4年多来,双方先后在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人员培训、作物育种等10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农科院先后派出30多批专家, 共260多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成果40多项,合作建立了一批试验示范基地,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有效提高了双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达到了 共建双赢的目的。

  2010年,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建三江分局签署了水稻科技合作协议,为双方的合作迈出了扎实一步。根据协议,双方共同成立了水稻科技合作协调领导小组,并针对垦区水稻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共同组织专家研究开展协作攻关。

  在与黑龙江农垦总局负责人、建三江分局及其所属农场领导、专家座谈时,李金祥指出,中国农科院与黑龙江农垦的合作是产研结合典范,是实施科技驱 动战略、支撑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具体体现。他希望,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力争在联合立项科技攻关方面取得更大进展。他表示,中国农科院愿意在关 系垦区发展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帮助。

  带去了什么样的好成果?

  水稻所与建三江分局签订合作协议以来,一批批专家先后来到生产一线,与垦区科技、生产和管理人员一道,解决了一系列制约水稻生产的技术难题。其中由水稻所朱德峰研究员领衔研发的“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获得了垦区的青睐。

水稻钵形毯状秧苗(左)与传统毯状秧苗(右)

  据朱德峰介绍,“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首创研发的一项新技术。研究团队通过多年攻关,首创了水稻钵形毯状机插技术。自 主设计研发了系列钵形毯状育秧盘、配套播种装备、机插机械及育秧基质,实现了机插秧配套装备创新,建立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促进了机 插技术转型升级。已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

  该技术的创新解决了我国从日本引进的水稻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存在的问题,机插漏秧率低、伤秧伤根较轻、每丛插苗均匀、返青慢快、早发性好,增产增效显著,适宜在杂交稻和常规稻,单季稻和连作稻机插应用。

  产生了什么样的大效益?

  据黑龙江农垦农业局霍立君研究员介绍,2009年,借助院垦合建平台,他们引进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建三江、牡丹江、红兴隆等8个农 场试验示范,平均增产达12.4%。目前该技术在垦区的覆盖率已超90%,应用面积接近2100万亩,取代了原来的子盘育秧机插技术。

  通过各稻区示范,该技术在多地创造了高产纪录,如2010年建三江分局浓江农场的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万亩示范片经专家现场产量验收,平均稻谷亩产719.7公斤,高产田块达803.8公斤。

  据黑龙江、吉林、浙江和宁夏等4省初步统计,水稻钵形毯状秧苗近4年推广应用面积达3994万亩,大面积应用后比传统机插秧平均增产7.9%,增产稻谷达15.9亿公斤,通过减少漏秧和补种,每亩节省成本30-40元,累计增效39亿元。

  据浙江大学朱允卫教授分析,目前我国水稻面积4.48亿亩,其中机插秧面积约占30%左右,约为1.3亿亩左右。该项技术如在全国推广,按机插秧推广面积的50%测算,该技术年应用面积将超过6500万亩,可实现增产稻谷约25亿公斤,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续写什么样的新篇章?

  座谈会上,垦区领导希望进一步创新合作模式,提出了许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期待专家加大对技术研发力度,加快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加快研发适口性好的新品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稻谷 生产一线 基础设施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