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引导和培养更多青年人返乡务农


 

  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了青年人返乡从事规模农业生产的倾向。当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日益严峻,应当出台政策,引导和培养更多青年人返乡务农,建立起农业生产的传承机制,确保农业的后继有人。

  青年人返乡务农的突出特点

  根据2013年6月-10月份在安徽省繁昌县、湖南省衡阳县、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等地的调研,发现有一批35岁以下的青年人在种粮。分析发现,这些青年人大都打过工、务过农、在30岁左右返乡务农,相比其他中老年种地者来说,有五个特点:一是规模化种粮。青年人种粮不是“一亩三分地”式的传统生产,而是商品化专业化的规模经营,即家庭农场。二是重视科技应用。三是经营管理有创新。由于有过从事工业或商业的经验,他们在经营管理上有创新意识。例如湖南衡阳的刘准创造了一种“分片管理和分项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是有辐射带动效应。他们倾向于带动更多的同龄人在农业领域创业。五是积极参与村庄治理。规模种粮的青年人大都积极参与路、电、水等公共事务的管理。调研中发现,很多青年人由于年龄和文化素质的优势还竞选成为村干部,直接介入村庄治理。

  青年人返乡务农的原因

  (一)返乡是青年人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特定阶段的选择第一,他们认为“城市里没意思”。这是指在劳动就业、经济收入、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等方面感受到的相对排斥感,也就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滞后。第二,他们认为“打工不自由”。第三,返乡还因为“家里需要我”。

  (二)青年人返乡务农是因为农业出现了新契机

  一是规模化经营有效益。根据所调研地点的典型案例来计算的种粮利润,安徽繁昌、浙江店口、湖南衡阳三地种粮的亩均利润都在400~500元之间,按照100亩计算,一年的收入约在4万到5万元,高于当地外出打工的平均收入。

  二是高值农产品生产有前途。随着我国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型,粮食所占的消费比重下降、肉禽蛋奶菜果等的消费比重明显上升,这些占地较少的劳动密集型高值农产品生产也迎来了发展契机。

  三是农业有潜在的比较优势。对于青年人来说,从事农业有着劳动的自主感和意义感。他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安排种植作物品种和劳动时间。更重要的是,打工是为别人做事,而农业是生生不息的事业,自己的经营管理经验、人脉资源、方法技巧子孙后代都可以传承。另外,返乡种田还可以照顾家庭,享受天伦之乐。

  青年人返乡务农的政策启示

  (一)当前来讲,应抓住机遇引导并培养更多青年人返乡务农

  第一,“选准人”。地方政府应建立起与本地外出务工青年人的联络机制,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等农村人才资格认定工作,培养筛选出那些文化素质高、懂经营会管理、对农业有信心有感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青年人从事农业。

  第二,“筑好巢”。应加强水利设施、田间路网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土地集中连片,为青年人返乡务农“筑好巢”。

  第三,“服好务”。在青年人返乡务农后,还应做好对他们的职业认定、教育培训和政策扶持工作。

  (二)长远来看,还应当着手建立农业生产的传承机制

  一是在培养青年农业后继者时,有意识地借鉴代际传承的过程。调研中发现有一些青年人是接替父辈从事农业规模经营。借鉴他们的经历,可以将青年农业后继者的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进行现代农业的熏陶;其次是根据在外打工青年人的时间安排不定期的农场实习或短期经营管理实践,使其逐渐掌握实际的生产经营技能。第三是其返乡务农之后,建立与其他有经验的家庭农场主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定期进行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的交流。

  二是探索建立青年农业从业者的社会培养机制,让青年人培养青年人。调研发现,在农业领域创业的青年人倾向于影响带动更多青年人从事农业,而且他们的现身说法、言传身教比政府培训的效果更为直接。因此,应当出台专门政策,以委托培养、培训补贴、资金奖励等方式鼓励支持青年创业者以家庭农场为基地培养带动更多的青年农业从业者。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农业生产 粮食 相结合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