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与代表、专家对话
用改革保障粮食安全
“要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关系,应该是企业带领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
“全国农村的集体资产,不包括资源性资产还有22000多亿元,要尽快推动股份化改革,把产权量化到农户,通过市场化运作使其保值增值。”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
“标准化生产散户做起来很难,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就可以从严管控。”
——湖北种粮大户谭伦蔚代表
“农村金融搞不好,不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党国英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如何推进农村改革?两会前夕,“两会e客厅”邀请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左一)、湖北种粮大户谭伦蔚代表(左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左二)共话“三农”热点,访谈由本报记者冯华(左四)主持。
粮食不稳影响改革推进
主持人:咱们国家粮食已经连续10年增产,为什么还要把粮食安全作为首要战略?
陈晓华:我国是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稳住经济增长的底线,守住物价涨幅的上限,不容农业有大的波动和闪失。如果粮食和农业稳不住,不仅影响经济发展的大局,而且影响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
主持人:当前农村面临“明天谁来种地”的问题,谭伦蔚代表对此怎么看?
谭伦蔚:我认为应对这个问题,关键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是像我这样的种粮大户,在经营中遇到几个难题:一是人才难留住,二是贷款融资难,三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跟不上。不知道农业部有什么解决办法?
陈晓华:首先是补贴政策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户倾斜,让真正种粮的农民得到更多好处。第二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关键是提高质量、 规范运行,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第三是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也要处理好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关系,应该是企业带领农民而不是代替农 民。
打通质量安全监管链条
主持人: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质量总体是安全的,可为什么还有一些消费者不放心?
陈晓华:这个问题不只一个人问我,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我觉得评价质量安全主要看三点:
一看产品符合不符合国家标准。我国涉及农产品的标准有8000多项,96%以上农产品都符合要求。
二看发展趋势。现在和本世纪初比较,产品检测合格率提高了约30个百分点,而且每年都有所提高。
三看质量安全问题能不能及时发现、处理。这些年我国在遏制多发、频发特别是恶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还是见到成效的,如瘦肉精和三聚氰胺,整治效果明显。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人民健康,不能有丝毫马虎。今年农业部开展了质量安全监管年活动,一手抓执法监管,保持高压态势,露头就打;一手抓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经营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党国英:农业经营方式对农产品质量影响很大,产业组织形式对确保质量安全有重要意义。合作社光有规模还不够,一定要加强自我监管,把质量看成是自己的生命。
谭伦蔚:刚才陈部长介绍得挺好,标准化生产散户做起来很难,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就可以从严管控。
陈晓华:现在要把整个监管链条打通。以蔬菜为例,从农药管理及生产、收储运、产地准出等环节入手,正采取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加以监管。
农民增收仍是核心问题
主持人:目前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工资性收入超过家庭经营收入成为首要来源,请问这意味着什么?
陈晓华:这说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收的政策措施见效了,农民增收的多元化渠道开始形成,也说明农民开始分享城镇化和工业化成果了。但农业收入仍然是大头,还要通过农业增值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农民增收仍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增收任务依然艰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3-05/63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