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创意农业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建设,我国农村劳动力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依然是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学者探讨的热点。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收入之源,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举措。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功能单一,加之工业化、城镇化使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因此,农业作为吸纳劳动力的蓄水池功能已严重弱化,需要寻找新的方式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而创意农业日益受到政府、学者和农民的关注。

  中国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农业工业化,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是中国城镇化的题中之义。在常规农业中,农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常常被忽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农业的非经济功能需求增加,而创意农业以农业多功能特性为基础,农民可以从土地中获得尊严、财富和价值。本文拟从创意农业视角探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以期为政府部门破解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困境提供借鉴。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其自身规律,一般是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从产业角度分析,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地理经济学的重点放在空间转移方面,即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业经济学从农业结构分析农村劳动力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产业之间的转移,以及在农村非农产业之间的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因素,城市工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参与,从微观角度分析,这是个体农民通过对迁移成本和收益的综合考虑的理性选择;从宏观角度看,大量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其结果是城市化的发展,非农产业的发展最终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在工业革命之前,农业在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处于内循环状态,外来投入品极其有限,需要大量的人口和劳动力才能推动农业的发展,才能有农业剩余满足城市发展之需要,并且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很少,城乡差别微不足道。工业革命之后,工业所需动力源得以解决,不再依赖于人力和畜力,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和水利资源代替可再生的有机能源,克服了工业经济活动对动力源的局限,为工业经济活动规模化创造了条件。规模工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操作机器,由于原来的城市人口有限,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这些缺口需要农村劳动力予以填补。反过来,工业革命的成果为农业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农业生产中工业品的投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业剩余和农业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反向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这种正向拉动和反向推动作用的结果是城市化带来的集聚效应规范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动城乡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对世界农业国和工业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历史的考察可以看出,劳动力转移基本上呈现两种态势:第一,遵守市场机制规律,按照“农、轻、重”的发展秩序,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没有封建制度束缚的北美、摧毁封建专制的法国以及二战后土地制度改革的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现代工业主要是由原乡村地区的传统工业作坊演化而来,城市首先是商业中心和经济中心,产业按照“农、轻、重”的秩序依次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由市场力量推动,在工业化进程中同步城镇化,一般不存在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而考察近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之现象,是一种全然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来者,工业化和现代化是在外来压力下被迫进行的,直到19世纪中叶,洋务派和开明绅士在一些沿海、沿江地区创办了现代企业,而农村传统企业在官办企业和外来企业的双重压力下趋于衰落,因不能享受工业化的成果导致农村发展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由此形成少数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少数发达的城市与大量落后的农村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此被扼杀,农村劳动力转移之路极其曲折和艰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生产 林业 农业经济学 榨菜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