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业需形成合力 科技打黄淮战役


 

  雨水节气刚过,在料峭春寒中,全国各地抢农时、抓农事、忙春耕的活动已如火如荼地展开。农情调查显示,今年我国冬小麦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00多万亩,苗情长势较好,但也面临春旱和重大病虫害暴发等严峻挑战。春节前后,广大科技人员带着技术进村入户,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为抗旱保苗夺丰收提供指导,同时也打响了夺取今年夏粮丰收首战胜利的第一役。

  当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被明确摆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进而释放出高层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同时也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稳产、丰产的强烈信心。

  2013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全国粮食总产迈上1.2万亿斤新台阶,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实现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增收“十连快”,殊为不易。

  然而,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我们也一定要清醒地看到,要实现高位爬坡、再夺丰收,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如何靠我们自己把米袋子装满”,既是“三农”发展的主要命题,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实现中国现代化,则必须补齐四化同步中的农业短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有可能实现。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非常突出。我国粮食单产、总产持续显着增加,农产品的多样性与质量不断提高,农产品紧缺短缺的现象已得到彻底改观。然而相较欧美等农业科技强国,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实力仍然存在明显差距。2012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4.5%,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一般在70%~80%,德、英、法等国甚至超过了90%。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意味着中国需要更先进的农业技术、更强大的物质装备、更完备的基础设施、更适宜的经营规模、更现代的组织方式以及更高效的新型农民。其中,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艰巨的挑战。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必须在培育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上实现突破,实行良种良法配套,不断提高单产水平;必须在提高疫情疫病和病虫害防控能力、农业物质装备、农业信息化等科技创新能力上实现更大突破;此外,研发精准平衡施肥、保护性耕作、节水节能、养殖业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也是提高农业资源环境的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关键要加快农技研发与推广的完美融合。要加快其推广应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进一步探索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载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重点要强调科学合理的实施路径。因地制宜地加快建设现代畜牧、园艺、水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科学道路。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断融合,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四化同步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坚持资源集约利用,用现代信息化的理念推进农业技术创新。

  2013年,中科院联合农业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多个省市实施的农资防伪溯源系统上线运营。这一面向农资—农业—农产品—食品安全产业链的规模化物联网应用工程,成为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信息化支撑的典型案例。而这一成功应用恰恰得益于科技国家队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在农业物联网领域10多年的研究积累。

  同样,于去年4月启动的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也被列入中科院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2013年重大科技产出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在黄淮海平原打响,开启了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先河。“黄淮海战役”是科技工作者扎根基层,用群众智慧滋养出来的盐碱地改良的硕果。如今,当年的“黄淮海”精神正在被传承到新的农业科技战役中。

  “渤海粮仓”集成了中科院土肥水种等农业关键技术,以期突破环渤海低平原区淡水资源匮乏、土地稀薄盐碱的粮食增产瓶颈,对于实现千亿斤粮食增产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中科院还提出了全国盐碱地分类治理技术示范的建议与报告,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相关工作业已相继展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现代化 粮食 粮仓 平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