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群众智慧是农村改革的不竭动力


 

  按照中央和四川省委“下基层、接地气、察民情、解民忧”蹲点调研的要求,去年12月2日—22日,我和省农工委的几名同志到四川泸州、宜宾、甘孜等地开展驻乡进村入户活动,在与农户促膝谈心、问政问计于民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到只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才能真正激活基层发展动力、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尤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亟待动员和开发民间智慧,使其成为改革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产业怎么发展?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少数精明人小康、多数人温饱、部分人贫困。”在宜宾县调研时,听到有部分声音这么评价农村小康。宜宾县是一个百万人口大县,农业人口89万,根据我们蹲点抽样调查,目前实际达到小康水平的不到农业人口的40%,要真实现同步小康,农村确实是块“短板”。

  58岁的喜捷镇新联村学堂组村民李天才详细地给我们算了算他和老伴搞种养业的账本:4亩承包地,种有稻谷、油菜籽、花生、柑橘等,喂了5头猪、养了6只鸡,加上国家补助,一年总收入12200元,如不计劳动力费用,种子、农药化肥、传统农机具等年总支出2600元,搞家庭传统种养业一年现金收入9600元,仅够2人低层次温饱,每人每月400元。

  李天才的例子是四川省大部分农村的农户典型,一户这样,多户也如此。在今天,传统农业难以为继,如果没有产业发展和工资收入的大幅提升,改变农村小康进程结构的步伐十分缓慢。

  怎么补齐“短板”加快发展?全国闻名的春风村应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筠连县调研期间,我们利用星期天走访了4个茶企业,并专门调研春风村,其基本经验可概括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产业发展是基础,企业引领保增收,配强书记是关键。村支书王家元带领全村村民齐心协力,瞄准特色产业,在险峻山岭的石头窝窝里,打造出1500多亩的李子基地,让农民有了赚钱的门路,从人均纯收入千余元的“石头村”发展到突破万元的致富村后,又引进龙头企业,一三产业互动,让乡村旅游走上了常态化轨道,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产村相融的好路子。

  村怎么建设?群众参与是核心

  调研中听到不少基层领导讲:当前“三农”工作突出问题是钱荒、地荒、人荒,缺投入、缺投资、缺劳力、缺人才。有些地方急于改变农村落后状况,急功近利,搞大统大建、大包大揽,忽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培育,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新村运动。

  内生动力从哪里来?我们在甘孜州道孚县八美镇雀儿村调研时发现,当地创新“三畅通、四反复”工作法,突出群众参与、突出产村相融、突出利益共享的“三突出”特点,使村建设步入良性快速发展的轨道。

  “三畅通”即通过每月召开坝坝会,畅通群众知情渠道;让群众参与到试点村建设方案制定中,畅通群众参与渠道;项目向群众公示,质量由群众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四反复”即反复论证、反复走访、反复印证、反复征求意见,通过问卷调查、走访村民,召开社员会、与村“两委”研究磋商等形式,确保村建设符合村民的意愿。

  在雀儿村调查发现,村建设除了配套基础建设外,还同步规划建设了“藏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产村相融凸显藏家风情,同时还成立了“藏家乐协会”、“旅游专业合作社”等平台,对村民开展旅游接待服务进行协调、培训和管理,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此外,还创新利益分配机制,让全村村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土地怎么流转?利益共享才能长远

  目前省内土地流转经营大多采取流转一、二十年,租金为几百斤黄谷不等的做法。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农民受益不能够随着企业利润增长而增加,土地权益不能增值。我们在泸州市合江县密溪乡瓦房村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及散户种植户座谈时,发现了一种农民与企业共进共舞共富、发展真龙柚产业的新模式:黄谷保底、合作分成。

  所谓“黄谷保底”,就是果农和公司签约发展柚产业,在签约期内前3年未挂果时,由公司免费提供种苗、肥料等,并提供每亩350元管护费,农民栽种后继续种植其他作物,收成全归农民,3年后挂果,按600斤黄谷保底。“合作”即土地合作,农民出地、公司管护。“分成”就是将投产收成,扣除经政府、农民、企业三方组成的监督小组认可并公示的管护费后,按照农民60%、公司40%的比例分成,如农民收入分成不足600斤黄谷价值,由公司足额补齐保底收益。合同期满后,公司无偿将土地与土地上的附着物(真龙柚)交还给农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传统农业 农机具 基础设施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