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小农农户是今后农村种地主力


  “无人种地”之说有失偏颇

  认识“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层面讲。

  第一个层面是从社会舆论和媒体报道来看,我们经常看到媒体报道说当前农村“十室九空”,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因此没人种地。即使有人种地的地方,也主要是老人在种。所以,媒体的诸多报道营造出一种当前中国农村好像真的“无人种地”的感觉。

  但我们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在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是深入到基层农村去调研的,据我们调研情况显示,“谁来种地”根本不是问题。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中国9亿多农民户籍人口,有两亿多进城务工经商,留在农村的接近7亿,具有农业生产能力的劳动力和半劳动力数量也有3亿-4亿人。人多地少的情况下,说无人种地是不可信的。相反,当前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还有大量的农民可以种地,还需要种地,而且需要依赖种地维持生存。 所以,我个人觉得,“谁来种地”这个问题之所以看起来那么严峻,很大程度是媒体片面报道所致。

  所谓无人种地的情况一般都发生在土地贫瘠、人多地少的地方。这些地区往往是高寒山区,本来就应该退耕还林。事实上,那些土地肥沃的地方,争着种地的现象是大多数,即使部分农民自己不种,将土地出租出去给其他农民种,租金也都不低。调研这么多年,并未看到无人种田、肥沃农田真的被荒弃的现象。

  至于媒体报道的“老人种地”这个问题,所谓老人也主要是40-65岁为主。在今天农业高度机器化、不特别依靠体力的情况下,调研结果发现,这个年龄阶段的老人,完全可以胜任种地这个工作,而且往往由于其善于精耕细作,产量比规模经营要高。而这部分农民进城很难,打工没有优势,种田对这部分农民而言,才是赖以生存的基础。

  资本下乡是与农民争利

  当前农业占GDP比例不超过10%,是相对固定的,这部分GDP担负着9亿农民生存的巨大责任,农民需要通过农业GDP来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模式。如果土地向资本经营、规模经营流转的话,客观上会占用和分享农民既有的农业GDP,剩余的GDP在这群庞大的农民群体再分享的话,对于农民而言,得到的就会更少。所以如果政策支持土地流转、支持资本下乡的话,即便是对资本有利,对农业有利,但对近7亿的农民是不利的。而且,从我调研情况来看,资本下乡种粮食没有成功的,没有高产的,没有赚钱的。

  此外,小农经营与资本下乡的规模经营还有一个重大差异,即小农经营一般是精耕细作,主要靠劳动投入。资本下乡的规模经营,因为已经将农业劳动者与农业劳动对象之间的利益联系割断,而农业生产环境几乎无法监督,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规模经营必以资本密集来代替劳动密集,从而导致不仅是对劳动的排斥,而且带来对环境的破坏。所以限制资本下乡既是要维护农民权益,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农民进城失败后可返乡是中国没有出现大规模贫民窟的重要原因

  城镇化要吸收哪部分农民进城?哪部分农民应该留下来,以确保农业后继有人?我想这个过程,应该是农民自发选择、市场自发淘汰的过程。 一部分有能力,适合去城市发展的,就城镇化。目前为止,这部分群体以年轻一代的农民为主。但不是所有年轻时候进城的农民都有能力在城市立足,这部分人进城失败以后,还可以回的来。这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很大的一个区别。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农民进城了,最后发现无法适应城市生活时,因为土地、宅基地都已经基本转让出去了,想回却回不去了,因此往往容易变为城市中的难民和贫民群体。而中国不同,这部分无法留在城市的农民群体完全可以返乡,返乡之后,同样可以通过种地维持一个基本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强于城市的贫困生活。

  当前中国农村中的农民家庭,一般都存在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一家两代,既务农又务工,获得务农和务工的两笔收入,从而可以维持相对较高的生活质量。如果没有务农机会,中老年父母随子女进城,在目前农民工有限的工资收入下面,他们不可能在城市获得体面生活的基本收入与就业条件。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农民全家进城,在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上,要远低于目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生活质量。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粮食 群体 经济作物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