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面向国家农业产业重大需求和国际发展前沿,顶层设计了以“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为基本架构的三级学科体系。全院共设立了8大学科 集群,130个左右学科领域,300个左右研究方向,解决了研究所发展目标模糊、科研方向混乱、研究力量分散等突出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农科院长期以 来科技项目、研究方向和科技活动随竞争性、短期性项目摇摆的被动局面,对凝聚特色和优势、形成长期稳定的科学研究、谋求重大突破,意义重大。
二是在科学构建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农科院按照“整体设计、统筹部署、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发展好的多支持、发展快的早支持”的原则,目前已 先后分两批遴选了22个研究所193个科研团队开展创新工程试点。依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合同管理”、“以岗定薪、绩效激励”和“人员能进 能出、职务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的原则,重构研究团队,形成了崭新的研究力量。
与此同时,对遴选出的科研团队按其稳定科研所需经费的60%左右予以长期支持,剩余40%左右的经费鼓励科研团队通过竞争性渠道获取,探索形成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支持模式。从而解决以往科研学术浮躁、短期行为突出、难以出重大成果和重大突破等问题。
三是探索建立开放竞争的新型用人机制。在李家洋看来,改革现有的科技体制机制,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最充分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因此,建立一个“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定岗定酬、绩效激励”的分配机制、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目标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至关重要。
在创新工程实施过程中,农科院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人、岗位固定、人员流动”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首席科学家、骨 干专家等优秀人才,并实行动态管理;创新工程岗位设置科研、技术支撑、管理三个序列,按创新岗位数,现有科技人员中至少有40%进不了创新工程,由此建立 了竞争、流动、以研为先、以人为本的新型人才培养任用机制。
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目标,院、所、团队、岗位实行分级、分期、分类绩效考评制度,建立了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
据了解,2013年中国农科院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218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奖的科技成果6项,首次实现自2000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 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全覆盖;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是历年来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年份;中国农科院哈尔滨 兽医研究所陈化兰研究员还被《自然》杂志评选为“2013年年度世界十大科学人物”;农科院六大作物增产增效模式研究,为未来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新的技术 路线和技术模式。
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2014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实施的第二年。据李家洋透露,即将召开的201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会议,将从九个方面部署全院的改革和创新工作。
一要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建立以绩效导向为核心的新型管理、评价与分配制度,探索委托第三方独立开展研究所绩效考评的工作方式。
二要积极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研究所布局及学科领域拓展上取得实效。据了解,中国农科院的机构编制构成复杂,有公益类、农业事业单位、拟转 企和已转企四大类型,改革难度很大。李家洋强调,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把改革与现代院所建设和科技创新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研究所理顺业务职能与人员 编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三要加强重大科研立项和成果培育。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积极争取重大项目,培育重大成果,提升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水平,做好重大理论性突破、关键性技术创新与重大品种、重大产品创制等储备性成果的培育工作。
四要提升科技兴农力度。中国农科院将建立粮食安全战略研究中心,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展战略研究的同时,加快构建粮食增产增效综合技术生产模式,扩大水稻、玉米等项目的示范应用范围;深化与种子企业的合作,探索现代种业发展新机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1-14/62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