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谁来种地”的问题,指出解决好这一问题的“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对未来我国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意义深远。
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是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这些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留在农村务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农业生产人员老龄化、后继乏人问题日益严重,“谁来种地”已成为我国农业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成为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据测算,2013年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已超过40%,按此趋势发展,到2016年,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可能达到50%。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有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底,全国农村外出务工经商劳动力已超过2.63亿人,他们当中40岁以下的占60%,平均年龄37岁。与老龄化一并出现的还有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和低文化程度化。如今在农村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男性寥寥无几,形成出去的不愿意回乡干农业、留下的不安心搞农业的现状,农业后继乏人问题严重。
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提高农民职业的吸引力,富裕农民是根本。要通过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农民之所以不愿意种地,就是因为种地的收入太少,效益太低。目前在我国农村,大多数农户仍然采用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生产成本高,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市场风险大,很难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只有将土地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集中起来,或者组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才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种地有钱可赚,农民才愿意留在农村。
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提高农民是关键。要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农民种不好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文化素质不高,使先进的农业科技难以很快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到位率低下。因此,必须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从去年开始启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培训教育和认定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一大批经过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带动作用明显。
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扶持农民是基础。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还因为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农业的生产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因此,只有继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逐步改善农业弱势产业的地位,为农民创造出良好的务农条件和环境,才能将他们留在农村。要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创造良好务农条件和环境,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财政再困难,也要优先保障农业支出;开支再压缩也不能减少“三农”投入。要研究开辟新的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制定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的政策措施。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村建设也谈不上。“谁来种地”这个问题,说到底,是愿不愿意种地、会不会种地、什么人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核心是解决好人的问题。要通过富裕农民,让农民愿意种地;通过提高农民,让农民学会种地;通过扶持农民,让农民安心种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1-07/62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