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为改写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实现从盲目依赖向科学利用转变,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60年来,坚持“创新卓越、惟实惟 真、至和至善、合作共赢”的核心价值观,以“致力于农业环境领域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支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使命,遵循“依法治所、制度立所、人才强 所、文化兴所”的发展理念,弘扬“鼎新利物、臻和致远”的科学精神,发扬“创新、求是、诚信、合作”的务实作风,围绕光、温、水、气、土等农业环境要素及 其时空演变规律,致力于前瞻性、基础性、关键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发展农业环境理论和方法,创业环境技术和工艺,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 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梅旭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明辨天时、把握规律,趋利避害,建所六十年来,始终以服务各个时期农 业重大需求为己任,不断推动相关领域的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上世纪的50年代,环发人根据气候、小地形的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防寒植胶的建议,将国际橡胶 种植的北界定义在了北纬32度;六七十年代,面对农业连续遭受大面积气象灾害,在应对气候资源利用、干旱和低温冷害防御等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综合治理研究, 保障了国家粮食生产安全;80年代开展了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及区划、作物和畜牧农业气候区划,对我国的主要农作物进行了区域布局,实现了一些作物的越区 种植;九十年代完成了中国北方旱农地区水分生产潜力及开发途径分析,建立了晋东豫西旱农地区农林牧综合发展模式和旱作节水高效种植技术集成体系,研制了系 列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制剂,助推了全国粮食增产;步入新世纪以来,初步建立了农业环境学学科体系,逐步形成了农业气象学、农业水资源学、农业环境工程 学、农业生态学和纳米农业技术应用学等优势和新兴学科,重点开展了农业温室气体与减排固碳、气候变化影响与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生物节水 与旱作农业、农业水生产力与水环境、设施植物环境科学与工程、畜牧环境科学与工程、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农业清洁流域和多功能纳米材料及农业应用等方向的 科学研究,提出了“农业清洁流域”的概念。
梅旭荣告诉记者,六十年来,研究所共承担科技项目(课题)1100余项,获得科技成果奖127项,发表论文2000余篇,出版著作218部,取 得授权专利114项、软件著作权66项,培养了一批不同时期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科骨干、学术带头人和青年人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人, 全国政协常委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人、农业部神农计划提名人3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博士生59人、硕士生251人;基本 建立了覆盖我国主要生态类型的科技创新平台,包括作物高效用水与抗灾减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平台、农业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 验室、农业部设施农业节能与废弃物处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畜牧环境设施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寿阳农业环境与作物高效用水科学观测实验 站以及1个国家认证实验室、2个院级重点实验室、9个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截至2012年底,研究所共有仪器设备6173台(套),设备资产 19015万元。经过60年的奋斗,环发所的农业环境科研水平在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家队和重点学科的领头羊。
梅旭荣表示,未来环发所将矢志不渝,乘势而上,力争成为农业环境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领跑者,农业环境学科体系的重要构建者,农业环境技术提供 者和国家农业环境保护决策的主要建言者。同时发挥好“全国农业环境科研协作网”和“全国农业环境科技与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为农业灾害的即时监测预 警和联动防控做好保障,在我国真正建立起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12-31/62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