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城乡一体化建设、村建设、农业现代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和现代眼光的优秀大学生。农村需要的是真正愿意扎根的干部,农民渴望的是真心带领他们致富的领头人。但是,如何将走进农村、走进基层、走进社会最底层的大学生村官留在农村,使他们能真正安下心来建设农村、服务农村与基层,还需要多方面努力。

  中央有关部门从2008年连续选聘大学生村官,计划到2015年,全国一半以上的行政村配备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作为特殊人才,被制度性地引入农村,对“三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农村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对农村基层组织、农村社会、大学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大学生村官及其制度也存在许多问题,其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据报道,四川省大学生村官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辽宁省大学生村官因薪资与出路问题集体上访等等。

  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尴尬

  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面临尴尬的困境。一方面,广大农村需要大量大学生村官充实干部队伍,需要大学生村官发挥特长优势,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建设村。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又出现“悬空”现象,流失较为严重。

  身份认同的尴尬。村民自治与大学生村官之间的矛盾,使大学生“空降”。我国的农村体制是村民自治,由于目前制度的原因,为了不至于破坏村民自治,大学生被“空降”,多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者村委会主任助理这一特殊职务。这种村官非官非公非农身份,他们既不被村干部接纳,也不为村民所认同,使得大学生村官成为两边不贴靠的“墙头草”,出现了身份的尴尬和角色的模糊。这也折射出了大学生村官自产生起就存在法律地位和身份认同问题,因而,他们要么变成既不得罪村干部和村民、也让上级政府满意的“好人”,要么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甚至从来不去上班,而寻求其他出路。这样,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遭到严重挫折,从而使得大学生无权也无能发挥实际作用。

  短期行为的尴尬。除部分村官到村任职是为了在基层历练自己、担任村级实职、进行创业外,还有不少大学生报考村官,是在就业压力面前做出的无奈选择,还有部分大学生村官跳板心理严重,不是出自内心价值的驱动、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而是受到服务期满后能够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和诱惑。比如报考研究生加10分、报考公务员或者行政事业编制优先录用政策、解决京外生源北京户口等。这类大学生村官一旦有好的工作机会,就会离开村官岗位。根据调查,报考大学生村官的有71.51%只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其中有近半数是想通过大学生村官进入公务员队伍;超过8成的村官在工作期满后会主动离开农村。这样就会造成人员流动性强,对工作开展缺乏连续性。目前各级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合同期满的村官继续留任工作。

  变“乡官”的尴尬。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大量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大学生村官是一股新鲜血液,但是乡镇抱着免费“雇用”劳工的心理,再加上乡镇政府工作任务重,人员紧张,个别村交通、住宿条件艰苦等因素影响,基层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截留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长期在乡镇政府呆着,很少或者几乎不去村里。这样,大学生村官在镇里从事闲杂工作,远离农村,乡镇借调让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变得更加模糊不清。

  广大农村亟需大学生村官回到农村反哺农业服务农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都亟需大学生村官回到农村、反哺农业、服务农民。

  广大农村人才匮乏。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主体在农民,关键在人才,然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水平偏低,再加上大量优秀农村青年通过考学、打工等途径跳出“农门”,造成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人才单向外流,产生了越来越多“空心村”。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人才回流率均不超过30%。农村为城市的发展以及我国的改革开放输送了大量人才。1980年代由于全国总体上人才匮乏,所以计划体制下分配到农村的人才也不是很多的,农村由于先天性缺陷而人才配置不足。2000年以后回流农村的人才主要以教育、政府公务员以及企业的大中专技工为主。与农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技、畜牧兽医、园林园艺、环保、资源、市场等人才则严重奇缺。大学生村官正是对这种单向流动的一种平衡――以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农村人才队伍,促进城乡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以满足村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 连续 园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