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即将无鱼可捞 渔业资源濒临崩溃引发高层关注
“我从2006年就呼吁长江全面禁渔,呼吁了7年,终于看到了一点希望。”中国权威鱼类专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口中的希望就是今年 9月10日在武汉举行的“长江禁渔期制度专题研讨会”。正是这个研讨会,开始将长江“全面禁渔”提上议事日程。
实际上,我国2002年就开始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每年禁渔期长度为3个月。“禁渔期制度起不到理想的保护作用,禁渔期过后,渔民会加倍打捞,要想彻底扭转长江现有生态局面,必须全面禁渔10年。”曹文宣院士希望这一倡议能真的实现。
“其实,现在是长江实现全面禁渔最好的时候,因为长江已经无鱼可捞,渔民同样无路可走。”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主任赵依民说,即使不禁渔,没有鱼的长江也再难养活20多万的长江流域渔业人口。
改变,势在必行。
今年8月15日,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发布了《2013年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报告》,近年来,长江甚至出现罕见枯水,水电工程、围垦污染等人类活动导致水生生物洄游通道、产卵场和鸟迁徙中转地、越冬地等重要自然栖息地被侵占,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物种多样性锐减,自然生态系统抵御外来影响的适应力和回弹降低。
唯一无坝支流“赤水河告急”
今年8月19日,一条名为《专家呼吁赤水河告急》的新闻出现在网络上,在赤水河腹地,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一条长约58公里的深水航道正在规划和推进实施中的消息不胫而走。
在2013年发布的科考报告中,赤水河作为长江唯一干流无坝支流曾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给科考人员带来些许安慰,并被看做是长江珍稀鱼类最后的希望。长江中“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鱼苗发生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300多亿尾降为目前的不足1亿尾,金沙江流域历史监测到的鱼类有143种,此次科考三次鱼类资源采样仅发现17种。
赵依民全程参与了这次科考,“我们在金沙江丽江段捞了两天才捞上来3条小鱼,其中两条加起来不足半两……整个考察过程中唯一让我们有些安慰的就是赤水河。在赤水河采样时,一网打下去,就捞出了11个品种近60尾鱼类样本。”
作为流经滇黔川三省十县市、黔北唯一通航的大河,赤水河不仅是鱼类最后的避难所,还承载着全流域近500万人口的生计。通过这条河,美酒、煤炭被运出去,酿酒原料被送进来,赤水航道之重要不言而喻。因此,一项在茅台酒厂取水口下游至习水县习酒镇岔角滩之间扩建的航道工程被认为是破解某些河段浅滩急流难通航的民心工程,而恰是这项58公里长的“赤水河航运建设扩能工程”搅动了环保志愿者和鱼类保护专家的心。
长江就快“无鱼可捞”
“我们现在不知道哪一根稻草会是最后一根,反正长江已是奄奄一息。”说起这条曾经如此雄壮强健、繁育过华夏民族的大江,赵依民有些悲观。
今年6月,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长江上游联合科考,12天的科考行程,从青海玉树出发到贵州赤水河结束,考察足迹覆盖了长江上游整个金沙江流域,全程4000多公里。
赵依民用“可怜”二字来形容这次科考过程中目睹的长江鱼类资源现状。
长江第一湾石鼓江段历史上鱼类资源丰富,可以获取大部分长江上游水生生物物种样品。但是,在这一次科考中,科考队请了两名专业渔民打捞了一上午才捕捞到5条小鱼,加起来不足半斤。当地渔民也告诉科考队,这几年打鱼越来越难,足斤的大鱼几乎没有,小鱼也不是天天都能捉到,由于捕鱼越来越难,渔民不得不动用“电鱼”、“毒鱼”、摆“迷魂阵地笼”等明显违法的捕捞方式捉鱼,进入恶性循环。
情况恶化的不仅是上游。根据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的统计资料,这几年来,整个长江主干流域一年的天然捕捞量不足10万吨,这个数字每年还在递减。农业部统计的资料显示,2011年,长江三峡库区、坝下、洞庭湖、鄱阳湖和河口区的天然捕捞量不足5万吨。
生物多样性也是每况愈下,曹文宣院士2011年研究发现,长江已有5种珍稀动物灭绝,包括白髂豚、白鲟、鲆鱼、拟头尖?、鲥鱼。而这几年的江豚危机更是让年近八旬的老院士心痛不已。“2006年11月,我们普查的数量还有1800头,去年12月底调查的数量只剩1040头,这个下滑的速度太可怕啦!”曹文宣院士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10-15/61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