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城镇化以后的隐痛:是什么让农民过得不踏实


  地没了,姑妈闲得慌

  姑妈家去年拆迁了。她说,拆迁后地没了,自己成了闲人,没处寻钞票了。农业收入一直是姑妈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一年养五季蚕能卖两万多块钱,养7头羊到年底能卖6000多块,种一亩地菊花能卖1万多,种毛豆、豇豆、黄瓜等蔬菜一年也能卖近万元。地一没,这些需要依附土地的收入就全没了。

  姑妈今年50多岁,还有力气挣钱,也想挣钱,但到市区上班一则来回不便,二来工作难找。她想在家附近找份活干,可一些工厂的活累不说,还经常加班,而且太专业,她这个年龄又没多少文化的农民干不了。

  像姑妈这样被拆迁后断了经济来源、有劳动能力却无所事事的农民,当地还有很多。拆迁后农民被“闲置”,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折射出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没有着眼于“人的城镇化”,没有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不能就业,补偿款的好处就会抵消掉,会使农民对城镇化产生不满情绪,引发社会矛盾。政府应及时稳妥引进一些第三产业和轻工业产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让失地农民有机会在家门口就业。城镇化给农民带来的应该是希望,而不是失望。(浙江桐乡市 姚孝平)

  被“农转非”的农民

  我舅舅原来住在城乡结合部,农村户口,有五亩三分地。在前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当地政府联合开发商低价征用了他们村里的所有田地和房屋,开发商在他们村的田地、宅基地上建起了高尔夫球场、农家乐、酒店、商场、停车场等。

  村里的农民原来独门独户,现在住进了安置楼房,户口也由农业转为“非农”。以前,他们到田间地头劳作,日子过得快;现在无所事事,窝在家里闷得慌。他们失去了养家糊口的家当,有手艺的还可以靠手艺赚钱,没手艺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心里发慌。

  舅舅说,他们村大多数村民都希望有田可耕,有地可种。劳动虽然辛苦一点,但过得踏实,心里有底。(湖南长沙市 张闻骥)

  半拉子的“六车道”

  前两年曾去过中部地区的一个镇,镇党委书记带我们参观其“大手笔”――那是离镇不远处的一条路,以前是条机耕路,现在正在“改造”。书记说,要将这条路拓宽成六车道的大马路,曰:超前规划超前建设,打好基础工作,为招商引资服务。当时看到大型机械正在施工,路两边的农田被毁了不少,心里就存疑:这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小镇,镇上的工业并不发达,车辆也有限,全镇经济还是以劳务输出为主,修这么宽的路,有必要吗?

  过了两年,我又一次来到这个镇,看到那条路已经成形,坯子出来了,就是没浇水泥、铺柏油,马路上长了不少草。问附近的村民这是怎么回事,得到的回答是:这个镇规模小,在去年撤乡并镇过程中,被并到附近一个镇了。当然,以前那位雄心勃勃的书记也调走了。眼前这条大马路,也就这么成了“半拉子”工程,被弃置了。(江苏常州市 梅子雨)

  失地农民养老成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失地农民这一群体迅速膨胀,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笔者调查了解,用地单位在征用农民土地过程中,大多采用的是一次性补偿的方式,将每亩几万元的征地款交到失地农民手中。俗话说:“钱到了手,饭到了口。”一些失地农民手中有了钱后,除了拿出一部分存进银行外,便开始大手大脚花销,根本就不考虑将来养老的问题。虽然现在年过60岁的农民每月能领到几十元的养老金,但由于数额所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

  谈起将来自身养老问题,许多失地农民仍是传统思维:有儿有女就不用担忧将来老了怎么办,养老那是子女的事!也有一些失地农民开始考虑将来老了之后的生活问题,也愿意拿出一部分钱来参加养老保险,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形形色色打着保险公司旗号、进村入户揽保费的又不太放心,便也只好将大部分征地补偿款存进银行。(山东日照市 陈维津)

  人民微博?微话题

  @莺歌燕舞: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急不得的过程,是一个城乡生产不断发展、到了一定水平自然形成的过程。首先是农村实现机械化,大批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而城市又需要这些劳动力,能安置和消化这些劳动力,相应的保障也能跟上。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这要看发展速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蔬菜 群体 白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