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总体没有脱离供需基本面
2013年以来,国内早稻市场总体维持稳定,略有波动。早稻全国收购均价由1月份的1.29元/斤下跌至7月份的1.24元/斤,下跌约4%。其中,5~7月间,由于收储企业倒库容轮出早稻,价格连续出现了环比下跌。7月底,部分地区新季早稻上市,由于成本推动和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提振,部分地区早稻收购价在低开之后出现了一定的上涨。
早籼米市场稳中略跌。早籼米批发价由1.91元/斤跌至1.88元/斤,下跌约1.6%。尤其是受“镉超标大米事件”影响,自5月份以来,早籼米价格连续环比下跌。
最低收购价政策为市场提供了支撑
一是,最低收购价格公布之后,对市场产生了信号作用;二是,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期间,对市场的托市作用。
今年春耕之前,国家就及早公布并提高了早稻最低收购价。尤其是针对早籼稻供给短缺的情况,国家将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提高了17.6%。这给市场传递了积极的信号。
进入5月之后,早籼稻价格连续下跌,至7月中旬,部分主产区市场价格已经低于最低收购价0.05~0.10元/斤。为此,江西、湖北、湖南以及安徽等省相继启动了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受执行预案托市支撑,早籼稻价格出现了恢复性上涨。可以预计,在托市作用支撑下,早籼稻价格将维持稳定运行。
中长期将继续保持稳中有涨格局
首先,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为市场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2004~2012年,我国稻谷连续9年增产。其中,早籼稻连续3年丰收。稻谷等粮食生产技术装备条件、良种良法推广应用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生产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其次,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稻谷价格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规模不断扩大,制度不断完善。国家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力度不断加强。国家于2012年开始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项目,在南方早稻产区主要实施集中育秧专项补贴,促进了早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再次,稻谷市场调控政策体系为稻谷价格平稳运行并保持合理上涨提供了政策环境。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测算表明,早籼稻市场价格每周涨幅中,有3.02元/吨是最低收购价政策公布所产生的信号作用所贡献的。
第四,成本因素将是稻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稻谷成本收益统计数字看:2004~2011年期间,稻谷生产成本增幅最大且超过出售价格,净利润增幅最小仅为成本的1/3。从近期农业部调研组赴江西和黑龙江两省的调查情况看,稻谷种植过程中服务费用和雇工费用涨幅高达20%以上,尤其是水稻育秧、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的雇工和服务费用上涨幅度将近50%,这直接导致早稻新陈价差扩大。随着新季早稻上市,早稻价格将受到成本的刚性上涨压力。大米企业成本也在不断攀升。据国家统计局行业财务统计显示,2013年1~5月份,谷物磨制企业销售成本比去年同期上涨20.5%。
第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可能影响早稻价格底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一项最新的定量分析显示,CPI变动对粮食价格的作用会在7个月之后显现出来。自3月份以来,CPI一直维持在3%以下,早稻有可能会在成本动能增加的同时遭遇宏观经济因素的压力,甚至会在早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结束之后出现宽幅震荡的局面。
短期内最低收购价面临考验
首先,今年籼稻市场收购主体明显减少。2012年,我国稻谷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20429万吨,供应形势大为改善,加之南方籼米走货缓慢,稻谷价格上涨势头得到遏制,企业入市收购的意愿也随之降低。一方面导致今年稻谷尤其是籼稻市场容量明显较往年小,另一方面使得稻谷市场竞争收购格局难以形成,价格上涨空间受到一定的压制。
其次,大米“镉超标”事件导致南方大米价格下跌。这种影响甚至有可能持续较长的时间,给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结束后的市场带来价格下行压力。
再次,进口廉价籼米持续冲击国内米价。2013年1~6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131.7万吨,同比增加13.9万吨。加上边贸走私,使得国产籼米价格劣势更为明显,进而抑制籼稻价格。与此同时,今年全球大米产量预期向好,预计未来国际米价仍将处于下跌区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07-31/60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