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以来,全国各地的家庭农场像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家庭农场如今还面临着哪些问题?记者日前在安徽滁州、宿州、合肥等地进行了调查。
缺人才――
农场主年岁大学历低
天长市积极组织大户转变为家庭农场主,以正规企业的职业化身份面向市场。登记家庭农场的条件是流转面积在300亩以上、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有技术懂管理讲诚信的大户,由本人申请,到工商局按个人独资企业登记。同时成立了安徽省首家家庭农场主联合社,通过这一平台开展农资联购、农机使用调剂、农产品销售、育秧插秧及融资等服务。“我们感觉发展家庭农场最缺人才。”天长市农经站站长房华玄介绍,该市100亩以上种植大户352户,40岁以下的户主占15%,60岁户主以上占15%。“40到60岁的人还能种多少年?我们建议政府应当制定政策,鼓励青年农民参与,如30岁以下、学生领办家庭农场给予专项补助,同样鼓励学生到农场去工作,帮助农场主管理。可参照大学生村官,政府给予一定工资补贴。”房华玄说。
郎溪县农业部门牵头成立“郎溪县家庭农场协会”,建立新型“家庭农场”促农增收。每年评选出15个家庭示范农场,每户给予3000元奖励,并选择其中10个“家庭农场”示范基地,每个基地给予3万元帮扶。县农委加强同农信联社、邮政储蓄银行合作,支持每户家庭获小额优惠贷款2万至5万元,并对“家庭农场”实行农技人员定向技术帮扶,每名农技人员联系10户家庭农场。“全县家庭农场主平均年龄约为44岁,大多数为初中毕业,约占60.5%;大部分家庭农场缺少经营管理人才,部分家庭农场经营者对先进农业生产技能掌握不够,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家庭农场的发展要求。”郎溪县委书记邵建华介绍说,
缺耕地――
土地流转难度尚存
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现代试验区的宿州市则较早地出台了《家庭农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不同产业的大型、中型、小型家庭农场设定了标准,对家庭农场认定程序进行了规范。同时,制定了家庭农场发展的扶持政策。他们从市本级财政中优先安排家庭农场承担各类农业项目,对达到一定规模并符合相关标准的家庭农场进行补贴和奖励,如对实行标准化种植的联合体家庭农场连片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的,每亩奖补200元,连补3年,分年度兑现;对从事设施农业、养殖、特色种植等产业被认定为中小型和大型家庭农场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补3万元和5万元。目前,全市认定家庭农场326家。
“现在我们皖北地区每亩地的流转价格在1200元左右,农民惜地的心理加上高成本的投入,使得土地流转越来越难。如果不抓好土地流转这个‘牛鼻子’,家庭农场是无论如何发展不起来的。”宿州市农委主任张明权说,家庭农场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农户不能达成协议,而使整个土地规模化流转难以成功,导致土地流转较分散,制约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家庭农场往往在开展农业生产前需支付大量的土地租金,但又不能将土地经营权作为贷款抵押,难以贷款,资金面临困难。此外,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尚存在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在议价机制不完善,租金支付方式不科学,合同签订手续不规范等。如果不推进土地流转的规范与合法,很难培育出可持续发展的家庭农场。
缺补贴――
财政扶持有待加强
“谁来种地目前不是一个问题。但谁来种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家庭农场应侧重扶持生产粮食的新型经营主体。”合肥市农委主任何杰认为,国家通过出台鼓励家庭农场的政策,规模适度造就新型农民,有利于解决无人种粮的现状。
“国家鼓励家庭农场发展是好事,政府如何支持值得探讨。”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副处长王定友称,目前涉农补贴的形式多元化,纷繁复杂。每年,省级层面下拨的各类农业补贴里虽然没有明确的“家庭农场专项补贴”,但实际中很多涉农补贴也是覆盖了这一新型农业主体。比如说从产业化或者合作社等途径,是否需要专门划拨专项资金用来补贴有待商榷。
“家庭农场的认定和发展不一定要‘一刀切’,更多的是需要对其法人身份的认可。政府可以通过示范引导的力量推动它的发展,但更多的是要唤醒民间力量。”安徽省农委合作经济指导处吕健魁认为,由于家庭农场尚在起步初期,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不一,导致的对家庭农场的标准、规模、发展方向认识不一致。有不同意见和观点在所难免。据悉,安徽省正在制定系统性的扶持政策,以促进家庭农场规范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05-29/60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