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粮食主产区推行新型农村社区化的策略


  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推行新型农村社区化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重要环节和重要基点。

  第一,推行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是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使广大农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服务和待遇,实现农民“不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城镇化。

  第二,推行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通过撤村并点,可以节约大量的原村庄占用的集体建设用地。社区化建设的推进还将加速土地的有效流转,相对集中的土地通过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又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支撑。

  可以说,新型农村社区化是农村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基点,应当放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新型农村社区化既不能等同于城镇建设,也不是农村村落的简单拼合,它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做到严密论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具体做法是:

  第一,新型农村社区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需要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以现实的社会发展作支撑有序推进。有一些地方为追求政绩,不切实际地盲目推进,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非农转移条件不成熟的地区,以行政干预方式推进,其结果将会违背群众意愿和城市化发展规律,导致房屋建起来,农民不愿进的结果。

  第二,规划要合理,立足当下、适当超前,既要适应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又要为今后经济发展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社区的覆盖半径要适当,社区规模要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动辄就是上万人的规模。要考虑到当下农民的耕作、生产是否方便。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当超前,道路、供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娱乐、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适当超前,避免前建后拆,重复建设。

  第三,高度重视农民就业问题,要同步强化产业支撑。一些地方新房建起来,农民不太愿住的问题在一些新建社区已经露出苗头。主要原因就是农民考虑到生活的收入来源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如果没有必要的产业支撑,农民进来之后就很难实现有效就业。缺乏收入来源,农民就无法长期居住,这就背离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初衷。

  第四,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建设资金问题。目前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四个渠道,一是社区住宅建设开发收入,二是农业、农村相关项目资金的集中倾斜,三是农民自己投入,四是政府的少量奖励资金。总的情况是农民自身能力有限,政府投入不足。解决这一问题要从政策渠道着手,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同时拓宽融资、筹资渠道,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需要。

  第五,要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社区不同于农村村落,人口密集,公共设施相对齐备,人际关系相对复杂,生产生活方式趋向于城镇。要想保持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和谐文明社区,还必须加大对人的教育,通过持之以恒的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以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地需要。同时还要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强化新的生产技术、就业技能的培训,为居民广泛就业、稳步增加收入奠定基础,提供保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强化 组织化 粮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