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资打假遇维权难监管难 可致农产品减产绝收


  目前,质检利剑农资打假行动仍在继续。

  造假企业分散、隐蔽,农资打假遭遇农民维权难、监管取证难

  据一线执法人员介绍,从此次打假行动的情况看,假冒伪劣农资生产企业呈现分散、隐蔽的特点。农资造假企业往往分散在农村,隐蔽于农民居住区内,有的甚至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日常监管很难发现。造假企业大小不一,有的是夫妻店式的小作坊,生产车间就在自家后院;有的则筑高墙、养恶犬、设监控,雇佣不知情的当地农民,轻易不和陌生人接触,警惕性很高。

  据了解,正因为隐蔽,发现违法企业主要依靠投诉举报。而农药的主要消费者农民识假辨假能力较弱,有时使用了假农药却不知道。即便怀疑农药质量有问题,没有渠道、也负担不起农药质量的检测,也就难以投诉举报。

  执法人员还介绍,质监执法常面临取证难。在记者参与的这次执法活动中,如果企业负责人坚持不开门,按照依法行政要求,质监行政执法没有强制取证手段,执法人员无权强行破门,这就给企业销毁账单等证据留下了时间。

  另外,对有些违法企业的处罚还不够严厉。按规定,违法生产货值金额超过15万元才具备移交公安机关的条件,也就是才有追究生产者刑事责任的可能。

  据执法人员介绍,有些生产者会钻法律空子,一旦产品货值金额满14万元就立刻发货并销毁记录。这样即使被质监执法人员发现,最严厉的处罚也只是停产、罚款、没收非法所得,生产者完全有可能交了钱,换个地方另起炉灶。而且,如果达不到移交公安机关的条件,就很难追查到其下游企业,切不断利益链,生产者就容易“东山再起”。

  因此,有关人员建议,在加强农资识假辨假知识宣传,提高农民自我保护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大对违法企业的行政处罚力度,或是降低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的门槛,提高企业违法成本。

  此外,执法打假应加强部门联动。比如,查处农资打假案件时,若有农业技术专家协助,取证效率或许更高;在发现一家造假企业后,公安、工商等部门若介入彻查上下游企业,切断整个利益链条,则可以更有效地避免违法企业“死灰复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土地 抽样 催化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