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云南省出现的干旱气候,日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究其灾害发生的原因,既有全球气候变暖这样的人力难以抗拒的自然因素,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水利设施建设不足、灾害防治机制不健全等诸多“人为”因素。由此,未来我国类似气候灾害是否仍会延续,我们又该如何完善制度以减少灾害损失,这些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而本期本报特别选择刊登了部分专家就这些问题所进行的研究和思考,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和启示。
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我国地形地貌多样,气候系统复杂,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损失的70%。
近年来,我国气象灾害变化呈现出新的格局和特征:一方面,随着气候变暖,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导致气象灾害危险性增强及发生频率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其暴露度及脆弱性的不断变化,气象灾害的影响也呈现新的特点。其中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如随着各行业关系日益密切,气象灾害连锁效应在气象灾害强度及影响范围等方面日益突出;城市化发展造成人口、财产的高度集中,导致脆弱性增强;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造成资源环境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气象灾害的危险性等。由此可见,未来我国防灾、减灾和适应气候变化将面临新的挑战。
基于气候模式预测结果分析,21世纪我国在高、中、低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境下,平均温度增温趋势分别为4.2℃、3.7℃和2.1℃。其中,长江以北地区增温幅度大于长江以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增温幅度较大,华南地区增温幅度较小;秋冬季的增温幅度大于春夏季,冬季增温较为明显。2040年以前我国地区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具体来说:就10年平均来说,21世纪前期华南、西南地区降水略有减少;降水增加幅度以华北地区最大,东北地区、西北地区次之。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预计,未来10~50年,我国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仍将呈增加态势。具体来看:
――局地洪涝。由于强降水总体以增加为主,未来10年,我国局地洪涝的发生也将可能增多。且由于极端降水的分布空间差异较大,局地洪涝的分布范围也将扩大。其中,在我国东北南部、华北至黄淮、西北北部、新疆北部、西南东部等地区出现局地洪涝的概率较大。
――干旱。未来10~50年,我国出现阶段性干旱和季节连旱的可能性增大,区域性干旱发生频率增加,干旱面积有扩大趋势。特别是我国西南东部、华南、华北北部、内蒙古东部等地区发生区域性干旱的概率较大。
――高温热浪。由于气温呈上升趋势,我国高温热浪时间也将增多。新疆、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和江南等地出现极端高温热浪的概率增大。高温热浪引起的社会、能源和水资源问题有可能加剧。
――泥石流。未来10年,受局地洪涝增多的影响,我国发生泥石流灾害的风险呈增加趋势。特别是西北东部、西南东部等地质灾害多发区的泥石流风险更为突出。
总体来看,笔者认为,未来我国气象灾害变化趋势不容乐观,因此应继续加强天气、气候变化监测,致力于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及致灾机理、社会对气象灾害脆弱性敏感性等方面的研究,提高气象灾害风险预估和预警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强化气候变化对敏感行业、重大工程、城市规划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完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提高全社会规避气象灾害风险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气候变化。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2-03-02/56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