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探寻谁来种粮的新思路


  2月12日,记者随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第十二组来到湖南省醴陵市沈潭镇新田村。

  63岁的村民丁秋生告诉记者,他家有祖孙三代6口人,承包耕地3.9亩,加上侄子外出务工后留下的2.4亩,去年种6.3亩地,全是双季稻。

  “种地挣钱比较少!”他给调查组算了笔细账。早稻每亩物化投入如下:机械耕地、收割200元,化肥(尿素和复合肥)134元,常规稻种子54元,农药70元(三次),抽水电费39元,物化成本共计497元。每亩用工5个左右,计400元。早稻亩产900斤左右,按照2011年收购价每斤1.02元计,合计918元。加上国家“三补贴”68.8元/亩(良种补贴13.5元/亩,早稻农资综合补贴40.3元/亩,早稻良种补贴15元/亩),每亩收益87.8元。

  晚稻打药次数增加一倍,成本约140元;用杂交稻种子4斤,60元;其他物化成本与早稻基本一致,用工增加1个。亩产一般1100斤左右,按2011年收购价计,为1122元。按照同样算法,去除人工成本,再加上各种补贴每亩收益约114.3元。算下来,双季稻每亩纯收益200元左右。

  “种粮效益比较低,很多年轻人不愿在家种田。”算完账,丁秋生补充道。的确,记者在村里见到更多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新田村支书介绍,全村共1780口人,外出务工、求学的青壮年有600多,打一年工一般每人也能挣上2万元。在种粮比较效益较低的情况下,种田的几乎只剩下五六十岁的长辈。

  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赚钱,其中多数人也不会再种田了。今后的地谁来种?

  然而,就在同一个村,有一家很特别――种粮大户易开冬家。今年61岁的易开冬有4台收割机、2台拖拉机,种了210亩双季稻,还有一对“子承父业”、下地种田的双胞胎儿子,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也给记者算了笔账:每亩早稻种子40元,化肥125元,农药45元,电费100元,土地流转费100元,物化成本共计360元;每亩用工4.5个左右,计360元。900斤/亩的产量按2011年收购价,每亩收益188元。

  晚稻每亩用杂交稻种6斤、90元,打药成本90元,亩产大约高200斤,去除成本后收益约为223元。不计机械磨损费,早晚稻共计499元纯收益。

  “210亩地,种粮约有10万元收益。加上机械设备给人耕地、收割的12万~13万元钱,一年挣20万元没问题。所以,我两个儿子都安心在家务农。”易开冬笑着说。

  对比两个农民两笔账,记者发现,原来种田也能赚大钱!

  调查组组长、农业部科教司巡视员王衍亮告诉记者,相对传统的耕作方式,种粮大户能赚钱的秘诀在于:彻底改变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能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不断改进先进耕作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物化成本来提高效率、增加收益。

  “这为我们探寻今后谁来种粮的问题提供了思路。”调查组成员、农业部科教司技术推广处处长王青立接着说,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农民呈现老龄化、女性化和儿童化有其经济必然性。因此,在目前的经营规模条件下,要想留住一批高素质和年纪轻的农民从事一产,必须想方设法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逐步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同时,积极主动地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培育一批从事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的经营组织,促进农业生产主体的职业化和社会化。另外,要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步提高农产品价格,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探索“土地托管”方式,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新技术的采用,节本增效,增加粮食产量和种粮收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早稻 双季稻 土地 耕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