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季节,记者到著名的“盘锦大米”产地辽宁省盘锦市采访,在大洼县,县农经局副局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有志告诉记者,大洼县全县85万亩水稻,超级稻就占80万亩,几乎实现了超级稻全覆盖,效益十分可观。
“东北超级稻已经实现从小面积示范到大面积推广,从科学家产量到农民产量的历史性转变,由此拉动东北水稻平均亩产从‘九五’末期的424.6公 斤,迅速提高到现在的488公斤,增幅高达14.9%,远高于全国同期水稻平均增产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北方粳稻区超级稻品种选育与示范协作组组长陈 温福骄傲地说。
“超级稻不仅仅是百亩、千亩、万亩的示范,而是要通过品种选育与技术集成和推广,推动全国水稻单产上台阶,2007~2010年,全国水稻单产连续4年突破历史最高点,超级稻将全国水稻单产从2004年的404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437公斤。”程式华告诉记者。
从科学家的产量到农民的大面积丰产丰收,“两个体系”带动超级稻走进千家万户
当袁隆平院士杂交稻单产突破900公斤大关的消息传来的时候,一个疑问也随之产生,我国未来的水稻生产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其实不然。
专家们表示,目前极少数地方水稻百亩方亩产突破900公斤,是水稻品种、栽培技术以及生态条件、气候因素等多种有利因素有机结合的结果,也就是 良种、良法、良田和气候相结合的结果,这是科学家的产量,代表着我国水稻科研的实力,并不是说农民种上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品种“Y两优2号”,也能获得 亩产900公斤的收成。要想让超级稻发挥高产潜能,必须采用科学配套的栽培技术,必须有技术员给农民进行指导,才能获得最终高产。而把科学家的产量变成农 民的丰产丰收,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双增一百’的实现离不开良种、良法和技术服务。”全国超级稻研究与示范专家组在制订超级稻“十二五”发展规划时认为,首先要大力培育和推广 高产、优质和多抗水稻品种,重点是强化早晚超级稻、广适型超级稻品种的培育。同时,要以品种为核心大力集成配套栽培技术,重点是研发推广适合我国不同稻 区、不同栽培方式、不同耕作制度的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使轻简型水稻生产技术操作简单、易学易用。此外,还要加强稻农技术培训,大面积、大规模示范推广高 产优质水稻品种和适用技术,开展全生育期技术指导服务。
采访中记者欣喜地看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健全,高产创建机制的推动,为超级稻实现大面积均衡丰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自2007年底开始启动实施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旨在推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促进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作为50个产业技术体系中人 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就把超级稻的研究示范作为重要工作之一。首席科学家程式华告诉记者:“无论是岗位专家还是综合试验站成 员,都紧紧依靠技术依托单位和创新团队,结合水稻高产创建,在水稻主产县和示范县大面积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现场展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由水稻体 系和超级稻专家组织实施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点达到2000个以上,分区、分季提出田间指导意见、病虫情报、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等100余次,协助当地农业部 门培训稻农10万余人次。”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11-24/55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