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 绿色扎根黄土高坡的注解


  远近青山尽染绿,满目苍翠迎面来。金秋时节,记者一行走村庄,进窑洞,上果园,进大棚,寻求绿色扎根延安的注解。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省延安市,以前生态环境差,耕种条件差,还要靠天吃饭。尽管经过了多年植树种草、水土流失治理,但直到上世纪末,农民“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仍未根本改变。从1999年起,延安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退耕还林号召,在黄土高原上掀起了一场大规模建设生态的“绿色革命”。

  短短十余年,当年的“红色延安”变成了山川秀美的“绿色延安”。延安市副市长杨霄感慨地说:“这是延安人用十余年心血和汗水换取的重大成果。”退耕还林成果来之不易,更要倍加珍惜!如何让绿色扎根延安,这是退耕还林伊始延安就要直面的课题。

  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是绿色扎根延安的根基

  延安市早于全国一年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1998年,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的吴起县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政策。在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多少代的人们,靠的就是“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退耕还林,意味着山坡地不能种了,柴火不能上山砍了,羊也不能满山放了。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挑战。

  杨霄说,退耕还林绝不是简单的“退”字。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解决这些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退耕还林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

  生火做饭是延安农民家里的寻常事,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要退耕还林就必须解决好农村世代沿袭的上山砍柴问题。为此,延安市大力推广沼气建设,规定农民每建一座沼气池,市上补助500元,全市70%以上农户改烧沼气。“啪”,子长县刘家硷村韩世芳用手轻轻转动灶台开关,蓝色的火苗就蹿了出来。她告诉记者:“退耕还林后政府鼓励建沼气,市里、县里还给补助,如今做饭即轻松又干净,再也不用烟熏火烤了,沼液还可以做肥料。”据了解,建一座8到10立方米的沼气池,全年可产沼气380~450立方米,能满足3到5口人的日常做饭需要。

  封山禁牧曾被认为是断了老百姓的财路。将传统的山上放羊改为舍饲养羊,延安市在积极引进先进羊种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吴起县铁边城村李庆在自家27亩地退耕种草,养了15只小尾寒羊,退耕当年收入达到8000多元。舍饲养羊的巨大效益,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加入到退耕还林的行列。

  解决农民“柴火”和“放羊”问题折射出延安市退耕还林的思路:退耕还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是群众改变多年旧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契机,必须统揽全局,统筹安排。近年来,他们把退耕还林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畜、天然林保护、生态移民等六大主体工程。从2004年开始,延安决定对移民贫困户,每户补助1万元,每人再补助2000元,比国家的补助标准增加了一倍。

  有人说,陕北生态恶化的根源在于,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为了生存,广种薄收、漫山放牧、砍树烧火形成的“人口、牲口、灶口”的需求压力。退耕还林的同时,延安不仅推动“三口”问题逐步得到合理解决,使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生态意识增强,更重要的是使延安人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希望和美好生活的前景,这是延安能够绿色扎根的信心之源。

  坚持发展产业,解决农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绿色扎根延安的保障

  山封了,羊圈了,草种了,林造了,但如果老百姓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退耕还林的成果就难以保住。延安的退耕还林已经实现了“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为全国退耕还林作出了示范,要巩固这些成果,还必须在“不反弹、能致富”上下功夫。杨霄说,退耕还林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后续产业的培育。

  “延安的苹果产业是在退耕还林政策出台后,才真正做大做强的。”宝塔区柳林镇新茂台村果农王忠富告诉记者。今年65岁的王忠富是远近闻名的苹果大王,25亩山地果园每年能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他给城里工作的大儿子买了房,给在西安上大学的小儿子买了车。说起这事王老汉透着自豪:“苹果是我致富的‘绿色银行’。”

  柳林镇党委书记王文忠说:“国家的退耕还林补助不仅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为农民培育产业赢得了资金、时间。果树产业前期投入不少,进入挂果期还要等几年,以前农民种了苹果就没了粮食,有了补助农民就不怕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退耕还林 沼气 苹果 可持续发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