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随着危机的缓和,而进入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而使世界经济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是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从这次金融危机来看,世界经济已趋于好转,有些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的正增长,但是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也不可能消除,因此有可能出现再次的经济衰退。在这种情形下,农民增收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农民增收的问题,不仅影响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实现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的战略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 金融危机下农民增收的多重困境: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营管理水平低;农民合作化程度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风险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滞后。
当前,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总体形势趋稳向好。由于农业生产对危机的反应有着明显滞后性,在后危机时代农民增收的任务依然艰巨。今后,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抓“工程型”增收。一是要增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资机制。改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体制和供给方式,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和工业转向农村和农业,提高财政补助标准。二是国家的投入应尽量采用直接投资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直接补贴等形式,让农民直接受益。同时,增加投入应与推进“一事一议”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形成规范的“一事一议”制度。三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中介来开展,这有利于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四是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沼气管护为重点,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新机制,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项目带动农民增收,使农民短期内能够从工程建设中直接增加收益,同时也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更好条件。
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
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用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规模经营,解决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环节单打独斗现状,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探索农地入股合作利益分配新模式,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合作社活力,让农民能够获得销售、加工等更多产业链条上的收益。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大力发展全球性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推动大中型工商企业到农村投资开发;创建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农产品出口企业、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整合各部门服务农村信息项目,集中力量,尽快打造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改变以外各自为阵的状况,以权威、全面、适用、及时的信息服务“三农”;四是推广“保险+植保”等统防统治基层农业服务新模式,创新管理,提高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人员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效益。
稳定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价格剧烈震荡,大大增加了我国调控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难度。因此,要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统筹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针对当前农产品市场出现剧烈波动,需要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搞好农产品购销、调运、储备和进出口调控,想方设法稳住农产品价格,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通过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来实现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统筹处理好农产品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重点是避免个别农产品的数量变动影响对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和宏观经济的预期;统筹处理好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关系,既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充分发挥临时收储和进出口调控等短期政策的效能。
完善农业风险防御
要建立农业稳定增产增收的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业,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要设立农业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基金和损失风险保偿机制,保障涉农险保和农民的利益。扩大保险覆盖面,切实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业灾害救济制度、农业技术风险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规,使农业风险管理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鼓励引导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各类保险产品,探索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农业保险网络。健全再保险市场体系,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机制;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各类商业性保险公司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建立有效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10-14/55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