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田水利建设难处不少


  发生在2008年7月的一幕,让安徽宿州人至今记忆犹新:一夜大暴雨之后,萧县的不少村庄成了“孤岛”,砀山县几十万亩果园变成一片汪洋。“积水为什么排不出去?”宿州市水利部门的同志说,主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年久失修,沟渠堵塞严重,田里的积水无法排到大河里。遇到干旱时,河里的水又进不了地,农民只能用“小白龙”浇水。

  造成农田水利年久失修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宿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秘书长苏亚说:“大的农田水利设施,几乎都是农业学大寨时候搞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后主要靠‘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税费改革以后‘两工’取消了,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主体发生了变化,不要农民投入了,政府又没及时跟上,就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该是花大力气兴修农田水利的时候了,否则,粮食安全将会受到威胁。”2008年冬天,宿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形成了共识:启动为期三年的“农田水利恢复性工程”,治理全市322万亩易涝农田。40位水利专家进行半年时间的调研论证后,决定从治理“毛细血管”入手,把农田水利设施至少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

  宿州位于淮北平原,地势低洼平坦,“水多为患、水少为忧”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实施3年恢复性工程中,宿州的主要做法就是“四个坚持、四个发挥”:坚持多元筹资,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坚持强力推进,发挥部门合力作用;坚持严格奖惩,发挥典型导向作用;坚持建管并重,发挥治理工程长效功用。

  “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2.9亿元,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农田水利土方量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的9倍。对于一个财政紧张的农业大市来说,能一下拿出这么多钱兴修农田水利,太不容易了。”宿州市副市长李令臣说,到“十一五”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553.0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170.7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335万亩,逐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汛排涝灌溉工程体系。

  在灵璧县虞姬乡虞姬村,村民张训虎把记者带到他家的承包地里。他指着新挖的田头沟对记者说:“早些年不是涝就是旱,这几年上面出钱出力,帮助俺们挖沟渠、建桥涵,田里能排水,沟里能蓄水,我们种庄稼容易多了!”

  宿州3年农田水利恢复性工程成效显著,农民拍手称道。如今,他们又在谋划新一轮3年提升工程。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不少基层干部反映,在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难处不少、问题不少。

  “3年提升工程规划总投资约30亿元,筹资难度相当大。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个写在中央一号文件中的硬性指标,落实起来很难。因为粮食主产区招商引资门槛低,土地出让金又分毛收入和纯收入,大多投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宿州市财政局分管农财工作的副局长欧亚东说,对于农田水利建设,上级部门投入标准不一样,验收标准、审批标准也不一样,即使对来自不同部门的资金进行整合,也没有办法变“芝麻”为“西瓜”。

  “农田水利设施建好了,谁来管理也是一个大问题。”泗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张金海说,“大包干”以后,公用的农田水利设施,因为没有人管理,或者因为年久失修,大部分都不能用了,甚至有些电灌站都毁了,水泵也不知去向。现在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花了那么多钱建好了,谁来管理呢?

  宿州开始探索设立村级水管员制度,?桥区和灵璧县已在每个行政村设立1名水管员。市政府出台了农田水利管护暂行办法,对恢复性工程中新建的水利设施的产权定位、管护职责、工作机制等作了明确规定,但维护和工作经费还存在很大缺口。

  宿州市?桥区桃园镇光明村党总支书记徐心华说:“以前的大沟、中沟、台田沟,有的淤塞,有的被农民填平种上了庄稼,甚至还有的在二轮承包时分给了农户。现在要挖沟,农民就要提出苛刻条件,要么给钱,要么补地。恢复田间沟、配套管涵桥,就要和农户协商,一家一户去谈判,非常困难。”

  “如何做好现行农业生产制度下的农田水利建设,实现旱涝保收,真正实现粮食生产不受制于天,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宿州市委负责同志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排水 粮食 平原 干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