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深山中的“有机村庄”


  不经意间,上瓦泉村就呈现在眼前了。青山环抱中,白色的大棚连绵成片;山脚下,座座红瓦白墙的民房悠然而立;不远处,几位村民正在水泥路上翻晾刚出的花生。小村静谧,浑然一幅本真的自然之态,仿佛从未被惊扰过。

  初秋的清晨,雨后放晴,空气愈发清新。当记者走进这个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南部深山区的“有机农业第一村”,一眼就瞅见了在村口干电焊活的村民刘之杰。

  “家里有个将近一亩的大棚,种着有机韭菜,闲时接些零星的电焊活儿。”刘之杰今年43岁,一说话便流露出爽朗的性格,“有机农业是我们的‘福星’啊,这两年大伙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你一年能挣多少?”

  “嘿嘿,不多。”他笑着说,“我们种的有机韭菜质量好、安全,比一般韭菜可要贵多了,一斤能卖50块。”扳着指头,刘之杰算起了成本收益账:有机肥得施两吨,一吨460块,防虫网、粘虫板、生物制剂等得一千多,大棚刚建时投入大,塑料布、竹竿、草帘总共要两万多块,但政府有补贴,自己只用掏万把块,有机韭菜一年能收1000多斤,每年净落3万多块。

  “怎么保证是有机的呢?”

  “土都换过,不施化肥农药,地都用山泉水浇。”刘之杰说起家乡的有机农业,自信满满。

  2008年,上瓦泉村开始发展有机农业。目前已建起200亩有机草莓大棚,400亩有机韭菜大棚,种植1500亩有机黄桃,100亩有机核桃,被当地定为整建制建设现代有机农业村,被中国农业大学定为有机韭菜示范基地。

  是什么机缘让这个深山中的村子走上了现代有机农业的路子,那就要问被称为“有机书记”的上瓦泉村村支书王金成了。

  “以前收入很低,人均可耕地才一亩多,就是拼了命地干,地里也种不出金子。”村里的优势是什么、如何依托优势走出一条富路?当时刚上任的王金成陷入了深思。上瓦泉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依山傍水,方圆20公里没有污染企业,水源纯净,村民喝的都是山泉水,土壤污染也很少。”通过考察学习,与上级政府切磋,王金成锁定了有机农业,“附加值高,符合人们对健康安全农产品的追求,发展有机农业肯定是个正确的方向。”

  然而开头并不是那么顺利。“村里大多数人跟我一样,反对搞有机农业,就是怕。怕技术不行,怕搞不好不挣钱。”49岁的村民刘家芬忆起当年的顾虑,自己先乐了。

  “后来,村里开了50多次会,书记带着大家出去参观学习,还请来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指导技术。现在完全不担心了。”刘家芬种了两亩草莓,一斤能卖到38元,间作芸豆,年收入4万多元。尝到了甜头的他更加自觉地经营着有机草莓,有机生产规程早已烂熟于心,说到如何防虫防病、如何使用生物制剂等,都相当专业,是个地道的“有机农民”。

  “你们种的草莓、韭菜好卖吗?”

  “好卖!根本不用我们自己操心,村里的合作社负责联系销路。眼下是草莓韭菜淡季,半月前草莓刚种上,韭菜这个季节也长得慢,我们是瞄准春节前上市,那时村里才热闹呢,好多车进来收。”刘家芬家大门口的壁画上,“金桥富路”四个字格外显眼。

  “要问有什么盼头,那就是村里有机农业再发展好点,再多挣点钱吧。”刘家芬的希望很朴实。

  相对村民而言,王金成的考虑更为深远,下一步打算扩大“有机”规模,扩大黄桃面积,间作黑花生,栽植红玫瑰,种上猕猴桃,在山上放养黑鸡,全部“有机”。“当然也有疑虑,技术要掌握,市场有风险,价格会波动,一些地方有机农业的信任危机也会冲击到我们,如何不断做大我们的有机品牌赢得市场,如何完善合作社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些事情都要琢磨。”一头要发展生产,一头要接轨市场,王金成的心里并不轻松。

  “不过,我们的优势很多,生态好,政策好,还有政府支持,关键是‘有机’已经深入人心,村民们劲头儿很足,不少出外打工的都回来了。我们很有信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有机农业 韭菜 草莓 大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