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城市菜田为什么要有面积底线?


  日前,农业部研究部署了下半年“菜篮子”工作,其中在蔬菜生产方面提出:要稳定提高大中城市蔬菜自给能力,大中城市要贯彻“就近供应为主,优势区域调节”的方针,实施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及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重点发展设施栽培,稳定提高蔬菜自给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

  在大中城市中开始实施菜田最低保有量制度是“十二五”期间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新一轮“菜篮子”工作中的一个亮点。那么,城市为什么要发展自己的蔬菜种植产业呢?笔者以为是以下几个原因使其成为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稳定蔬菜价格和一定阶段内保障本区域内的蔬菜供应是城市发展蔬菜种植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发改委统计显示,去年我国城乡居民年人均吃菜123公斤,吃粮食88公斤,这一数字的意思并不是说粮食不重要,而是说明蔬菜在饮食结构中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生在去年下半年的食用农产品的整体涨价,就是以蔬菜为第一集团军的。近十年来,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房地产的大量开发,许多大中城市都大量压缩了原有的郊区菜田面积:在北京,十多年前三环路内外到处是菜田,朝阳、海淀、丰台曾经是北京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16万多亩,而今,这3个区的蔬菜面积已锐减到不足3万亩;在西安,从1999年到2009年,近郊的灞桥、未央、雁塔3个区蔬菜种植面积逐步萎缩,从33.7万亩下降到12.5万亩。城市菜田大面积减少的后果是蔬菜的自给率越来越低,如北京的蔬菜自给率目前只有28%,而在一些特殊的时间段里甚至不到10%,如此低的自给率遇到蔬菜供应的特殊时期,如产量波动、雨雪天气、游资炒作等,城市自身调节蔬菜价格的功能非常有限。

  提高蔬菜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抗灾能力需要城市拥有足够量的菜田面积。最近十年,大量菜田由城郊向农区转移,而农区新建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灾能力差,蔬菜生产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如2008年初,南方50年一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蔬菜受灾面积占同期播种面积的1/3以上,损失产量20%以上。而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与农区比较起来,除了科技、资金方面有优势外,还可能在蔬菜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上探索出更多的创新路径,其中所取得的经验又可以推而广之到广大农区,如产销对接、订单生产等方面,还有上海市现在正在进行的对叶类菜进行生产补贴和专项保险的做法。

  食品安全发展的需要也要求大中城市能保证足够量的菜田面积。虽然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毕竟食品安全事件包括蔬菜的食品安全事件还是时有发生,如果一个城市蔬菜供应的相当大部分依靠外埠来供应,保障食品安全的难度会更大。但如果菜就长在自家的地里,其中的监管、服务就要相对容易一些,保障蔬菜食用安全的难度也相对小一些。目前,全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或是正在开始实施菜田最低保有量制度,上海从2008年5月起,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率先建立了地产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以确保本市农产品的应急供应,上海现有菜田面积5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25万亩。北京“十二五”期间将逐步建立菜田最低保有量制度,至2015年将新增菜田10万亩,总量达到70万亩,北京市的蔬菜自给率将由目前的28%提高到35%。

  在大中城市实行菜田最低保有量制度,既是下半年防止蔬菜价格过多波动以保障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内容,要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把菜地最低保有量、重要品种自给率和蔬菜质量安全合格率等指标纳入目标考核内容,以实现保供应、保稳定、保民生的目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粮食 生产基地 基础设施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