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我国夏粮的主力军,但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干旱等自然灾害也对小麦稳产增产形成制约。为此,第四期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班就办成了“8个干旱省农业局长班”。豫鲁冀皖晋陕甘苏8省的农业局长们从抗旱一线来到培训班,他们关心的是什么?轮训班上的调查结果显示:“如何建设高标准农田”排在第一位。针对这个问题,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增强抗灾能力需要落实系统配套措施。
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山东东阿县自1982年引入优质面包小麦品种 PH82-2-2以来,以经济效益带动优质小麦面积逐年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一批高产、稳产、优质小麦品种得到推广。2010年,该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已超过60万亩,全县平均单产达到440.23公斤。山东东明县2003年至2010年,全县小麦单产从330公斤增至425.5公斤,商品粮增加51万吨,粮食商品率增加23%。“尽管如此,小麦增产仍有潜力可挖。”东明县农业局局长郭柱成说,2010年,该县10万亩高产创建田小麦平均单产是全县平均亩产的1.87倍。因此,以高产创建为抓手加大优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成为他们的主攻方向。但学员们普遍反映,由于投入不足,目前多数农田建设标准低,产量提升难。
建设高标准农田很重要,但使用高标准农田更重要。“季节性干旱只是当前需要应对的生产灾害的一个方面。”前来授课的农业部小麦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分析说,与小麦生长关键时期的干旱胁迫一样,制约小麦稳产增产的还有低温冷害和冻害、高温热害、渍害、烂场雨以及极端天气带来的病虫害变化、不当使用除草剂和农药带来的药害等等。因此,增强小麦防灾抗灾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更要注重品种、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控技术的配套落实。目前,我国12个小麦主产省在农业部组织下,已经制定了适宜于各省不同生态生产条件下的小麦生产技术规程34个。从各地实践来看,如果高产创建组织落实到位,高产田和中低产田同样都有增产潜力。
做好种植制度的调整是中低产田增产稳产的关键。肖世和认为,稳定中低产田的产能,因地制宜是根本。如果在中低产田上使用需要大水大肥的超高产品种,结果则可能是减产。例如在雨养旱地,使用产量水平三四百公斤的抗旱品种,产量比较有保障;如果使用六七百公斤的超高产品种,万一雨水不足,就可能连300公斤都达不到,甚至绝收。调整种植制度,就是要让高产田和中低产田的产量能分别稳定在经济效益最高的适当水平上。
肖世和提醒,增强抗灾能力需要落实系统配套措施,各个产区都要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小麦单产最高的黄淮海冬麦区,目前的问题是水资源匮乏严重限制了单产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在提高肥水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而北纬33°地区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是提高我国小麦增产潜力最重要的地区,也是目前最需要落实系统配套措施的地区,要从排灌设施完善、栽培制度改革、病虫草害防控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建立新的生产技术模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3-31/52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