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解析“七连增”奇迹 增强农业发展信心


  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第7个年头连续增产,创造了“七连增”奇迹。从2010年12月17日到2011年1月7日,经济日报刊发了“来之不易的‘七连增’”系列述评及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一些读者来信畅谈感想。

  政策强农保增产

  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七连增”,而且是连续第四年总产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这一成绩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彰显国力,也确实来之不易,是在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异常波动的市场条件、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取得的。经济日报推出“来之不易的‘七连增’”系列述评及报道,既宣传了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也推出了黑龙江、山东、湖北等粮食主产区的典型做法,令人倍感欢欣鼓舞。

  经济日报通过分析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减法”、“加法”、“乘法”,生动形象地指出:七个“一号文件”是粮食“七连增”的重要政策保证。从 2004年起,中央连续下发了七个以加强“三农”为宗旨的“一号文件”,推出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针对性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形成了日益完整的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框架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各地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在农业抗灾救灾和粮食生产的紧要关头,国家还及时出台了各种应急政策。

  在粮食产量“七连增”的背后,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人均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成为粮食生产和增产的制约因素。《粮食产量“七连增”之后如何再上新台阶》一文指出,要继续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好势头。报道中介绍的一些产粮大省“抓粮”的典型做法,为各地粮食增产指明了路子。

  (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政府办公室 尤东)

  科技兴农促转变

  经济日报对粮食产量“七连增”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权威解读,发人深省。粮食产量“七连增”的生动实践显示,科技创新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越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越是要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动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

  在《粮食产量“七连增”是怎样实现的》、《粮食产量“七连增”的启示》、《依靠科技做支撑 粮产首超千亿斤》、《连片高产创建 推广关键技术》等报道中,都传递着这样的信息:随着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的逐步加快,科技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的决定性力量。

  笔者认为,今后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多下功夫,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适应农业科研特点改革现行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尤其要加强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三是加快培育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四是大力加强农技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五是大力加强科技示范田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广关键技术,确保主导产业发展。

  (陕西省渭南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 张亚锋)

  兴修水利强基础

  经济日报在深入分析粮食“七连增”原因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仅为48%,中低产田比例高达67%。这说明我国的粮食生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细细品读经济日报的系列述评及相关报道,我感觉,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粮食连年增产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国家大幅度提高了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用于农田水利设施方面的投入,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产量“七连增”之后如何再上新台阶》一文提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水利是农业的基础和命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强化了水利地位。我们坚信,在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地方的坚决贯彻落实,我国农业的基础将更加稳固,粮食生产将不断迈上新台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农业发展 连续 基础设施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