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收获时
被冰雪覆盖的大棚
黑龙江省五常市金黄的稻田
饱满的谷粒
《透视中国》中国农民眼中的丰收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记者杨琼、汪涛、周义、刘轶瑶):在2011年中国国家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两位中国农民的一曲《春天里》让很多人听到到了来自农民心底的声音。刚刚过去的2010年,对于很多中国农民来说是艰难而又快乐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从南到北的多个省区遭遇了百年罕见的干旱、洪涝、泥石流等极端灾害天气;这一年,中国还迎来了第七个大丰收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近6000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了766元,是历史上增加额度最大的一年。在中国农民看来,丰收和增收意味着什么呢?
今年44岁的种粮大户李静的家位于中国东北部黑龙江省五常市民乐乡,这里是中国著名的“水稻之乡”。五常大米素以“浑圆饱满、味道香甜”而广受中国人的喜爱。到了金秋时节,李静望着家里金灿灿的稻田充满了喜悦,忙活了一年终于能有沉甸甸的收获。但是年初的时候,李静心里可没那么踏实。2010年年初,李静和当地的很多农民一起经历了春季寒流等极端天气。“去年种的稻花香(水稻)普遍低产,今年还行,产量照去年增长不少,开春的时候有点害怕,倒春寒。”
李静和当地很多人种的“稻花香”品种是五常大米中的高端产品,这种米的售价能达到普通米的两倍甚至几倍,经常销往中国南方和国际市场,受到广泛欢迎。2010年对于李静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家里总共6.7公顷的土地产粮量达到了7.5万公斤,这么算下来,在还完贷款、扣除成本之后,李静家的纯收入达到了7万多元人民币,远远超过了当地的平均水平。“去年净利润达到7、8万块钱。一晌地(0.6公顷)差不多能剩1万块钱。今年贷了点款,贷了3万多。”
而就在5年前,李静家的生活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当地的平均水平。家里两个女儿要上学,仅靠自家的几亩地根本供不起女儿读书。小女儿迫不得已放弃了读书的机会在家帮着父母一起供着姐姐上大学。“两个闺女,老大上大学,当年就是属于借钱上的(学),都是靠亲属借,靠朋友抬。”
后来,随着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李静开始承包土地。从最初的十几亩(1亩=1/15公顷)发展到现在的100亩,李静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李静说,这几年国家给了一些政策,农民可以小额贷款,再加上一些补贴,日子过得没那么紧巴了,粮食也越来越好卖。
不过,李静也有着自己的担心。尽管近年来水稻价格一涨再涨,但是种粮成本也越来越高。他说,现在每亩地的成本都要1000多元人民币。“一亩地得1000多块钱呢,包括包地的承包费,种多了都得雇人,农药化肥也涨点。”
对于新的一年,在经历了2010年的“五常大米假米”危机后,李静也有了更多的考虑。他希望能和附近的农民一起联合建立合作社加工厂,自产自销,把自己种的大米直接卖到城里的超市里去。
和李静相比,湖北省枝江市问安镇张家桥村的农民闻家新的丰收年可要快乐得多。58岁的闻家新和老伴在农业机械化的帮助下获得了大丰收,两人去年一年纯收入将近2万元人民币。
闻家新的家在中国著名的粮仓——江汉平原上,中国古人用“湖广熟、天下足”来形容这里粮食丰收对整个国家粮食供应的巨大影响力。不过,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群的不断壮大,曾经的“鱼米之乡”也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困境,这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的全面推广帮了粮农们的大忙。
闻家新家中有十多亩稻田,并不算多。但儿子常年在外打工,种田只能靠两老,两位老人觉得十分吃力。
考虑到闻家的实际困难,从前年开始,村里替他们请来一台插秧机。老闻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接受了。那一天,插秧机机手只花了一个小时,就把10多亩稻田的秧苗全部插完了。
插秧速度飞快又不用弯腰,这让老闻格外高兴。“去年家里的十几亩水田全部实行机械插秧,一上午就全部搞定,由于不用弯腰,去年是我几十年种水稻以来最轻松的一年。”
不过,对于老闻来说,机械插秧并不陌生。30多年前,他所在的村子里就曾经集体尝试过用机械作业来插秧。但是,当年的试验留下的却是一段苦涩回忆。 “当时的插秧机下田工作,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它需要20个人来做配套工作,其中包括还要几个人来服务这个机械,还得有人负责拔苗,有人负责洗苗,有人负责递秧。机械过田埂时,还要抬着过去,感觉很麻烦。”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2-09/52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