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全国人大农委官员: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


  “没有一定的耕地资源作保障,再有力的政策、再先进的技术,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吃饭问题。应尽早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七年间,全球粮食危机不时上演,而国内的饭桌始终有惊无险,连续几年灾害不断而又丰收不止。

  但如何长远稳定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一个重大命题。耕地减少、灾害频发、粮食消费需求增加……粮食安全的近忧远虑如何,南方周末独家专访全国人大农委副主任委员、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尹成杰。

  南方周末:去年我国农业遭受多种自然灾害,但粮食生产仍实现七连增,为什么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却能连续丰收?

  尹成杰:面对耕地减少和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粮食实现“七连增”,根本在于政策保障和科技支撑。“七连增”的保障是“七连一”,即是从2004年到2010年七个连续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为粮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要看到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数字很能说明问题,201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2%,单产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高达 72%。特别是农业科技对抗御自然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春季低温冷害,东北地区大田播种和水稻插秧,比正常年景推迟了两周左右,但这些地区抓住回暖期利用农业机械抢播抢种,对水稻普遍采用大棚育秧技术,把耽误的时间抢了回来。

  南方周末:我们能乐观地说中国的粮食安全其实并无近忧?

  尹成杰:“七连增”并不说明国家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必须看到,虽然近几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但农业耕地、淡水资源的制约日益加剧;虽然粮食总产量不断增加,但粮食消费需求逐年增长,总量平衡很脆弱,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虽然抗灾救灾能力不断提高,但随着气候变暖,异常天气增多,自然灾害频发重发,我国农业总体上还没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国家粮食安全。

  南方周末:现阶段,对粮食安全构成最严峻威胁的因素会是什么?

  尹成杰:从我国来看,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因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国家耕地安全。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大约是18.26亿亩,比 1997年时减少了一亿多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耕地数量逐年减少,特别是一些地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时有发生。耕地资源供给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瓶颈。

  南方周末:国家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过去几年耕地减少的趋势有没有缓解?

  尹成杰: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粮食安全的实质是国家耕地的安全。没有一定的耕地资源作保障,再有力的政策、再先进的技术,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吃饭问题。种粮食需要地,工业化、城镇化也需要地,耕地资源该给谁?当然首先要保农业发展,要保粮食种植。过去五年里,耕地减少过快的势头得到了遏制,实现了“占一补一”,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15.6亿亩以上。

  但是,当前有的地方在实施大项目、房地产开发、城区改造和各类园区建设中,仍在占用耕地、城郊菜地甚至基本农田。根据国土资源部的通报,2007年10月到2009年10月期间,“未报即用”土地有61.3万亩,其中违法占用耕地占到40%以上。从长远看,耕地、淡水资源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坚守18亿亩红线。

  南方周末:除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外,对保护耕地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尹成杰:这个问题很重要。其实早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就已提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尽早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使农民利用耕地种粮能得到实惠。因此,要在现有的农业“四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之外,尽早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南方周末:中国粮食安全对粮食产量似乎更为重视,对粮食安全的质量关注是不是体现不多?

  尹成杰: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既要数量安全,又要质量安全;既要总量安全,又要结构安全;既要口粮安全,又要饲料用粮安全;既要储备安全,又要区域安全。每种粮食质量、每个粮食用途、每个粮食品种的短缺都会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影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粮食 生物质能 连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