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水稳粮食稳 治淮60年筑起中原粮仓生命线


  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粮食主产区大多集中在淮河流域。中原人民60年的治淮历程,筑起了一座又一座治水丰碑,同时也筑起了一道道保障中原粮仓的生命线。

  水情稳 粮食稳

  眼下正值麦播时节,为抢抓农时,47岁的柳学友整天在地里忙个不停。作为河南省息县彭店乡张庄村的种粮大户,柳学友常年耕种的土地达4000多亩,按照平均亩产1000斤计算,每年仅小麦总产就高达400万斤,收获的时候不得不用铲车来运输。

  “我们村离淮河只有15公里左右,以前一涨水庄稼就被淹,有时连人都要转移。”柳学友说,“随着治淮工程接连上马,这些年小麦产量越来越有保障,我们种粮大户心里也就越来越踏实。”

  柳学友的经历是新中国治淮影响河南省粮食生产的一个缩影。河南省地跨淮河、黄河、海河、长江四大流域,其中以淮河流域最大,涉及全省18个地市中的11个,流域面积、人口、耕地、粮食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3%、59%、60%和62%。淮河流域内有53个国家产粮大县。因此,淮河防汛安全对第一农业大省的粮食生产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随着淮河治理的不断推进,河南省的粮食生产也不断打破纪录,中原粮仓的地位日益巩固。就在不久前,河南省政府发布消息,预计2010年全省秋粮总产和上年相比持平略增,全年粮食总产量将继续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这也将是河南省粮食总产连续第五年超千亿斤。

  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说,由于淮河流域粮食主产区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治淮工程可谓一道不可或缺的保障线。

  河南省淮滨县过去因地势低洼,全县一共有大小21个圩区,堤防低矮、单薄,汛期漫堤、开口子的事时有发生。县水利局副局长简洪明对记者说:“水进去后,圩区就变成了水库,居民财产、耕地被冲得一塌糊涂,生命都有危险,哪还保得住农业生产?随着堤防不断加高加固,这些年防洪压力明显减轻,汛期干部提心吊胆、睡不着觉的现象也越来越少,粮食产量上去了。”

  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初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国家的部署,河南在淮河治理上坚持“重在持续”的基本原则,60年如一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治淮高潮。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和“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51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拉开了全面治理淮河的序幕。河南省淮河流域内各级地方政府随即带领广大群众组成的百万大军,投入治淮建设,现河南省淮河流域内13座大型水库中有8座就是在那个时期修建的。

  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河南省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山区以蓄为主,平原立足于排”的治淮方针,逐步完善了流域内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

  1991年,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后,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河南省委、省政府成立了治淮领导小组,提出坚持“蓄泄兼筹,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河南的治淮事业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王仕尧介绍,60年来,中原人民为保淮河安澜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特别是1991年以来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河南部分,总投资达75.3亿元,已如期全部完成。

  “通过治淮骨干工程建设,淮河干流中小洪水通道基本打开,洪汝河流域防洪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沙颍河流域防洪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平原骨干排涝河道及重要支流得到治理,河南防洪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治淮骨干工程在防御近几年淮河流域重大洪涝灾害中经受了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王仕尧说。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河南境内淮河流域已建成水库1401座、总库容130亿立方米,修筑堤防1.1万公里,建设滞洪区4处、滞洪库容6.68亿立方米,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08处、水闸2068座、机电井78.8万眼,流域内有效灌溉面积达4843万亩。一个流域防洪排涝减灾工程体系初步形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连续 粮仓 立方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