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中国在水患频发的淮河低洼地里寻找粮食增产之路


  新华网合肥10月25日电:经过6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正从昔日水患频发的“水口袋”转变成为“米粮仓”。而以低洼地治理为重要内容的新一轮治淮工程正在全面推开,在低洼地里寻找粮食增产之路也成为未来中国淮河治理的新目标。

  占全国耕地1/8、产量1/6的淮河流域,是中国著名的粮仓。中国政府23日隆重纪念了成功治理淮河60年的成绩。作为中国第三大河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河流,在中国政府不遗余力的大规模治理下,淮河逐渐从一条“最难治理的河流”变成造福流域百姓的安澜河流。

  如今淮河流域的防洪保安能力方面有显著提高,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中下游重要防洪保护区和重要城市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防洪工程累计减淹面积48337万亩。此外,淮河年供水能力已达823亿立方米,年均灌溉面积增加到1亿亩,除涝和灌溉两项累计增加粮食达到6341 亿公斤。

  尽管60年治淮成效显著,淮河具备了一定的防洪抗灾能力,但总体排涝标准仍然偏低。1991年、2003年和2007年洪水造成的涝灾损失占洪涝灾害的三分之二以上。

  “淮河两头翘中间洼,一遇汛情即造成洪涝灾害。”在14项治淮骨干工程完工后,率先提出打造淮河流域“平安粮仓”的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介绍说,以安徽省为主的淮河流域2600多万亩肥沃低洼土地,平均3-4年就要发生一次涝灾,一般一次灾害就长达2-3个月。低洼地“关门淹”现象致使淮河流域农业生产波动很大,遇到中小灾害,粮食即会明显减产。 农业收成的不稳定也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淮河流域的安徽省,沿淮易涝重灾区农民的人均收入仅为不到3000余元,比全省人均农民纯收入低 1000多元。因此,加大对淮河流域平源低洼地的治理迫在眉睫。

  据了解,以低洼地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包括开工建设淮河洼地治理世行项目、西淝河等洼地治理工程,实施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工程,提高沿淮淮北洼地除涝标准到5年一遇以上。

  水利和农业专家的调研测算,如果国家和沿淮省市的相关治理工程全部启动,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以淮河低洼地治理为重点的新一轮治淮工程将可实现年平均减淹耕地400万亩,改善耕地2200万亩,年平均增产粮食达50亿公斤。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说,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是一项惠及民生的水利工程,也是提高淮河流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符合中国水利建设发展要求。

  据悉,总投资为40亿元的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世行贷款项目已于上月在安徽蚌埠正式启动,该项目涉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钱敏说,该工程的启动标志着新一轮治淮建设正式开始。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耕地 平原 粮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