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推进


  “水渠通了,这心气也就舒畅了。”这是记者日前在河南许昌市后孙汪村采访时,村民张铁根说的一句话。

  后孙汪村地势低洼,涝渍是这里农作物生长最大的问题。近几年,这个情况有了转变:通过田间设施改造等措施排涝,后孙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高产村。

  后孙汪村是近五年来我国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缩影。“十一五”以来,中央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我国农业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米袋子”充不充实,是农业需要解决的一个最大问题。五年间,全国粮食连年增产,在2007年就提前达到了“十一五”制订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一万亿斤的目标,中国人成功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有效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

  “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和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6年增产。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也使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五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越了4000元、5000元大关,2009年达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增长时期之一。

  如此巨大的成就,人们不禁要问,基本经验有哪些?基层干部们总结出来的一句话最精确到位——“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高科技”。而“政策好”这一点,更是新中国从“以农补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性写照。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等几个渠道对“三农”的投入都要高于上年,这被人们称为“三个高于”。

  随后几年中,从“三个高于”到“三个继续高于”,再到“三个明显高于”、“三个大幅度增加”和“确保三个优先”,不同的提法,包含一个共同的目的,这就是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强化“三农”这个全局发展的基础,补上“三农”这个协调发展的“短板”。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 7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三农”投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越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越要夯实农业基础。五年来,从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到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从加快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到严格保护耕地,从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到坚持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一系列的好政策有效保护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对我国实现粮食连续增产、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央持续高度重视农业,稳定农业生产不放松。在近年安排的中央扩大内需投资中,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安排农村沼气、优粮工程、标准粮田等农业投资400多亿元。农业农村经济战胜重重困难,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显著亮点。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强化 连续 农业生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