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研究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将导致干旱问题进一步恶化,我国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来保护受到威胁的“粮仓”
记者 董振国 陈钢 李钧德 北京报道
2009年和2010年春季,北方冬麦区和西南地区分别发生历史罕见的大旱,给粮食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巨大威胁。《经济参考报》记者最近在我国部分粮食产区调查了解到,气候变暖极有可能导致未来极端气象灾害的范围、程度和频率加大,频发的旱灾将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威胁。
每年因旱灾损失粮食300多亿公斤
麦肯锡公司去年发布了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开展的“从粮仓到旱地——中国华北、东北地区抗旱措施的经济影响评估”报告。这份研究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影响预计将导致干旱问题进一步恶化,中国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来保护受到威胁的“粮仓”。
去年冬季至今年春季,西南地区发生大旱,耕地受旱面积一度达9654万亩,作物受旱709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57万亩。云南省今年小春作物因旱绝收超过1000万亩。2009年,华北主要省区冬春连旱,高峰时全国作物受旱面积达到1.61亿亩,国家防总首次发布了旱灾的红色预警,后来内蒙古和辽宁西北的伏旱和秋旱导致大面积粮食绝收。
“洪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陕、豫等省区一些水利部门干部认为,与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全国性多年持续旱灾相比,北方近几年的旱灾只是区域性和季节性的干旱,但已暴露出旱灾对我国粮食和水源安全的严重威胁。陕西省防汛抗旱办副主任翟大明说,陕西“十年九旱”,旱灾损失占自然灾害损失量的50%以上,2009年全省因旱灾减收粮食100多万吨。陕西省以2007年为基本年进行评估,如果2020年出现特大旱情,将会有500万人出现吃水困难,粮食产量减少20%左右。
我国的干旱事件几乎年年出现。据《中国水旱灾害公报》公布的数据,1950年至2007年,全国农业平均每年因旱受灾3.26亿亩,年均因旱损失粮食158亿公斤,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损失的60%以上。与此同时,全国农作物年均因旱损失粮食由20世纪50年代的43.5亿公斤上升到90年代的209.4亿公斤,2000年以来高达300多亿公斤。
未来旱灾发生频率可能提高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认为,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干旱影响的地区已经增加。对于今后旱灾发生规律的演变,目前一个较为广泛接受的结论是气候变暖极有可能导致未来极端气象灾害的范围、程度和频率加大。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王春林、陕西省防汛抗旱办副主任翟大明等水利专家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区域降水和河川径流变化波动明显增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干旱灾害呈现出加剧态势。旱灾的影响范围也不断从农村向城市和生态环境扩大,旱灾发生区域也从西部、北方扩展到东部、南方。
水利部部长陈雷指出,北方地区连续多年干旱,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分析,受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日益频繁的影响,长江流域年均气温有显著上升趋势,年径流减少趋势明显,径流年内分布更不均匀,未来这一流域洪涝与干旱灾害发生的频次将有所增加。
中国农业科学院林而达教授说,总体来说,气候变化这种负面影响已显端倪。比如过去20年,华北、西北、西南气温上升,对粮食生产有抑制作用。
水资源紧缺和农业用水总量刚性的矛盾,制约着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1%。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50立方米,接近国际承认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标准。但是,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很大程度上还要靠水来保证。
旱灾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要威胁
据估算,在“中等”气候变化的情景下,2030年东北地区的旱灾损失会增加50%,东北和华北两个地区的损失将从140亿元扩大至180亿元。在“严重”气候变化的情景下,两个地区的农业损失最高可达370亿元。
麦肯锡公司与国内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的研究报告指出,东北和华北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两地粮食产量占到全国的1/4。气候变化预计将加大旱灾的发生次数和严重程度,如果不加大力度缓解干旱威胁,未来中国粮食主产区可能遭受重大农业损失。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07-23/48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