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安徽:皖粮人辛勤劳作 稻米“喷香”


      提到安徽,马上可以联想到很多,诸如享誉全国的徽商,唱红华夏的黄梅戏,盖压神州的黄山风景等等,但令记者如雷贯耳的还是安徽的农业。

  还是孩提时代的我,清晰地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因为自然灾害所致,安徽来河南讨饭的很多;到我长大的时候,经常有安徽人衣衫褴褛地拉着板车沿街叫卖生姜,他们自带小锅,拣点柴禾自己做饭,晚上就躺在车下就寝。他们把一车生姜慢慢卖掉,为的是换回粮食养家糊口。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安徽人。这说明在那个年代安徽是穷的,吃饭都是个难题。

  真正让我对安徽刮目相看的,是“想吃米,找万里”。安徽应该是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农村改革的前沿阵地,是推行“大包干”的发源地。

  八百里皖江两岸,稻花飘香。沿江重镇芜湖自古就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作为全国水稻优势产区,安徽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000万亩以上。

  记者感到安徽抓水稻产业并非纸上谈兵。为挖掘水稻产业发展潜力,实现单产、质量、品牌、效益四个提升,2006年春天,安徽启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打造“中部粮仓”。确定的主攻方向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创立名牌,提高效益。

  细节决定成败。安徽启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制定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方案和保证措施。譬如,全省1000多万农村青壮劳力进城务工了,在很多村子里妇女和老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扭转。

  因此,加强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十分必要,对复杂的农业科技进行筛选,将其转化成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物化技术,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路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来,全省水稻单产由2005年的384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416公斤,水稻总产由263.5亿斤增加到276.7亿斤。

  因为工作的缘故,这几年对安徽的了解慢慢多了起来,感受更深的是安徽的粮食产业化经营,皖粮人的辛勤劳作,使得皖江两岸的稻米更加“喷香”。

  去年年初,记者曾专程到安徽采访,实地到了合肥、巢湖、六安等地和一些企业,感到皖粮人是在脚踏实地地干事业。从2001年开始,安徽省粮食局就坚持“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粮源是我们的生存之本,产业化是我们的发展之路”的基本工作理念,强力推进粮食产业化,有力地引导了粮食生产,促进了加工转化,搞活了粮食流通,激发了粮食经济活力。

  难能可贵的是,2008年安徽省粮食局新一任领导班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续写着产业化发展新的篇章。他们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继续把粮食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切入点,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

  如果说成绩只能证明过去的话,起码说安徽粮食人在去年又向党和政府,向全省父老乡亲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国务院近期批准实施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省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是安徽厚积薄发、加速发展、千载难逢的重大战略机遇。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皖粮人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推动粮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了广阔天地,使其在皖江之畔能尽情“操盘”。

  如果说拙文能为飘香的皖江稻米再添一点点香的话,记者甚是欣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粮食 产业化 生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