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专家:罕见旱灾敲响警钟 用水模式亟待反思


     眼下是春暖花开时节,随着小麦拔节、苗情向好,“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最严重的干旱”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记者近期在河南一些农区采访发现,不少地方正掀起灾后打井热潮,打井正从此前的应急抗旱手段变成一项长期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有关专家对此表示,此次旱情一方面暴露了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和不足,另一方面也对农区不科学的用水模式敲响了警钟。对于久已缺水的北方粮区,未来如何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反思。

  打井热将加重地下水超采

  长葛市老城镇是大旱期间温家宝总理曾经视察过的地方。日前记者在当地看到,一望无边的麦田满眼绿意,生机盎然。而在豫东的兰考等受旱严重地区,麦苗也已从此前的枯黄变成青色。
  随着苗情逐渐转好,日前河南省明确提出“抗旱夺丰收,保证夏粮600亿斤”目标。为此,该省计划拿出12.5亿元,对1050万亩麦田进行水利设施改造,建设一批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的灌溉工程,其中将新打机井66347眼、维修机井54818眼,新增灌溉面积650万亩,占改造农田的一半以上。
  中国地质学会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许志荣指出,如果说在抗旱进行时打井是应急的话,目前的种种迹象显示,打井正从此前的应急抗旱手段变成一项长期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记者此前在河南各地采访抗旱时发现,三五个人围着一眼机井,用一台水泵、上百米的“小白龙”水管浇地成为最常见的场景。在很多农村,“打井”或“维修机井”这样的墙上广告随处可见。
  随着打井的进行,一些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素有“豫北粮仓”之称的滑县是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该县农业局工作人员龙志伟介绍,今年全县172万亩小麦均不同程度受旱,在抗旱浇麦过程中,群众普遍认为由于开采过量,地下水位下降明显,机井出水量越来越少,不但增加浇地成本,而且延误浇地进度。
  河南省一些水利专家指出,近年来,全省粮食产量连续丰产,有一部分可以说是靠过度开采地下水换来的。据了解,目前河南省有机井120万眼,全省75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中,“井灌”面积高达5000万亩。
  许志荣告诉记者,河南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196亿立方米,根据测算,每年可采最大额度在100亿立方米,而实际年开采量在110亿至120亿立方米之间,占全国地下水开采量的1/8。

  地表水有余利用不足

  片面发展“井灌”带来地下水透支,有些严重的地区已经形成地下漏斗。据了解,目前河南浅层地下水漏斗面积为1.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平原区面积的17.3%,主要集中在豫东和豫北平原。其中横跨豫北近10个县的“濮清南漏斗”面积达7731平方公里,20多年来已超采地下水36.5亿立方米,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10米。
  “漏斗区比较严重的地方也是河南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这提醒我们,如果再不重视,将来就很被动。”许志荣说,“但和地下水的过量开采相比,河南省的地表水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黄河在河南境内总长700多公里,其中仅30万亩以上灌区就达17处,设计灌溉面积1977万亩,但有效灌溉面积约为67%,一些中型灌区更是名存实亡。
  兰考县曲兴镇就在黄河附近。当地农民赵培育告诉记者,由于黄河水水温较高,富含微生物,引黄灌溉亩产可增加一成,但由于没有配套引水渠道,只好抽取地下水,没有机井的只能“看天等雨,望河兴叹”。
  河南防办提供的材料显示,按照1998年颁布的黄河水量调度方案,正常年份河南的引黄水量为55.4亿立方米,但2003至2007年度,全省年均实际引水量为24.1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仅为22.6亿立方米。
  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河务局水调处调研员李亚芬介绍:“河南的指标用不完,并不是说不缺水,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灌区工程超期服役,年久失修,导致渠道输水能力差,渠水利用系数低;二是投入不足,工程配套跟不上,远未达到设计效益。”
  河南省水利厅农水技术专家郑立军指出,国家从1998年就启动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但由于投入少,水利建设长期“吃老本”。根据河南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规划,需投资107亿元,但目前实际每年投资仅1亿多元,只能是杯水车薪。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立方米 节水改造项目 降水 可持续发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