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版专稿 记者 李平 近日吉林和黑龙江官方都召开专门会议,再次表达了年底之前完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心,并作了相应的部署。地方国有粮库的处置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吉林省粮食局局长祝业辉就表示,要坚决在年底前完成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并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如为改制企业资产重组、出售等牵线搭桥,提供平台。
这意味着,官方仍在坚持04年“粮改”既定的方针,通过出让部分原国家储备粮粮库来甩掉财政包袱。但问题是04年粮改的基本背景已经改变,坚持一卖了之的方针在“粮荒”的新课题下面临着新的风险。
2004年到现在,中国的新一轮粮改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此前已经基本攻克了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的难关,按照官方的日程,今年将完成粮食流通主体多元化的改革,这是整个粮改的关键点。
所谓粮食流通主体多元化,即打破原来国家统购统销的粮食购销格局,使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到粮食流通市场竞争中来。而其中的难点则是作为原来国家统购统销体制支撑体系的大批国有粮库如何处置。
此前这些粮库全部由国家包养,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经营不善,因此普遍亏损严重,中央财政因此负担严重。因此04粮改的一个基调就是甩包袱,就是把原来政府包养的一批粮库剔出来,进行产权置换和经营机制转换。这样既减轻了财政负担,又符合市场化改革的潮流,提高这些企业的经营效率。这看起来对国家、对企业、对农民、对消费者都是有利的。
这部分被剔出来的粮库数量有多大尚无准确的统计数字。但是理论上讲,省市县三级储备体系名下的数千万吨库容都在可以处理之列。这个数字是如此之大,占中国国家粮食库容总规模的近一半,有专家说,即使占有其中一部分也足以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影响。而且待出让的粮库大部分位于东北平原、黄淮平原的粮食主产区,占有这些粮库就是占有了争夺粮源的据点。
因此,虽然在粮食充裕的年代这些粮库是人见人厌的包袱、鸡肋,但在粮食紧缺的时代,它将是掌控中国粮食安全体系的重要战略资源。如果按照既定方针出售,可以预见的是,一场粮库争夺战将会在年底之前上演。据笔者了解,很多各种性质的企业已经开始了争夺,全球最大粮商之一路易达孚甚至公开招聘经理人帮他们争夺黑龙江粮库。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2004年官方制定的粮改政策是基于粮食过剩的判断,但是现在这个基本前提已经改变了。粮食过剩的担心被粮食危机取代,原来被视为包袱的粮库成为官资民资外资争夺的目标。价格市场化改革已经随着这个背景的转换名存实亡,让位于价格管制。那么主体多元化的改革是否也会有相应的转变?也就是说,那批粮库还要不要卖?
否定市场化改革的方向、重新走回政府统购统销的格局是不可接受的。04粮改不但甩掉了国家的财政包袱,而且在真正意义上解放了农民,农民在获得“种不种粮”的选择权之后又有了“卖不卖粮”的权利。而恢复统购统销格局受伤最深的无疑将是农民,他们将别无选择,不得不在既定的时间,到既定的地点,按照既定的价格,把粮食卖给既定的人。
而多位专家和官员亦向笔者表示,让政府重新包养粮库也是不现实的选择。很多地方政府因为财力限制等原因,无力接手这些粮库。中央三大粮企有可能再收购一部分粮库资源,但是属于企业经营性质,不会用来承担国家粮食储备职能。
而且产权置换眼下成为多数粮库的救命稻草,笔者曾专门到吉林等地作过调查待改制的地方粮库,结果让人震惊。在全国产粮第二大县吉林省梨树县,29家国有粮库只有两家有存粮——其中一家代储2万吨中央储备粮,另外一家代储2万吨省储备粮。其他粮库基本歇业,靠给其他企业“打零工”维持生存,基本全部处于亏损等死的状态,而这种状况在吉林、黑龙江等主产区非常普遍。
但是等等。简单地一卖了之的风险可能更大。一些专家担心的风险之一是外资趁火打劫,因为按照原来的政策,粮库产权转让并没有设置特别的限制,基本上所有性质的企业都可以接手。更要命的是我们对这种潜在的风险显然缺少必要的准备。专家们担心,如果外资借机大举购入地方粮库,并将之作为控制粮源的据点,那么我们将有充足的理由担心这将从根本上威胁到中国的粮食安全体系。如果官方在尚未对风险有准确评估并作出防范的情况下把大批粮库一卖了之,那么匆匆收官的“粮改”很可能会为中国长期粮食安全买下一个大炸弹。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8-08-20/42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