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辩论的交锋
不过,这种充满神秘感的大米,并未赢得所有人的信赖。
被认为是“本土科学家有望问鼎诺贝尔奖的重大科研成果”的CEB水稻技术,首先引起质疑。
质疑声最早出现于上海。有消费者向媒体投诉,表示“德润生”涉嫌虚假宣传。随后,国内科学界人士方舟子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商家宣传是“骗人的东西”。
方舟子接受本报采访时,继续表达了自己对“德润生”大米的怀疑。他曾经在生物医学英文专业文献数据库Medline中检索,并没有找到“CEB”这一名词。他表示,如果“德润生”的科学家真的发现了一种新的生物活性物质,那也应该先发表论文公布其发现,争取获得学术界的认可,而不是急着推向市场,向无专业识别能力的消费者推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博士生刘夙看完“天价大米”的宣传广告后,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搜索到张政铨、聂开印在《武汉植物学研究》1986年第2期上发表的《百合细胞中内生菌的发现》一文,报道他们在条叶百合的细胞内发现了一种共生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后,刘夙表示,早在1976年,就有两名国外科学家发现了单子叶植物内存在细胞内生菌。这比张政铨、聂开印1986年发现条叶百合中的细胞内共生菌早了10年。因此,他表示,张政铨、聂开印在论文中称第一次在单子叶植物中发现细胞内共生菌,“显然是不了解最新成果”。
提出质疑的,还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张春义。他认为,“德润生”宣传材料中“细胞内生菌”只是植物内生菌的一种,“没有什么特殊的”,而细胞内生菌的英文正确写法是introcellular endophytic bacteria,而不是文中提到的C EB 。即使内生菌的确能够在稻米中生存,并含有大量SOD,张春义认为,这仍不能成为大米富含营养的证据。他分类进行分析:第一,这种内生菌是在水稻籽粒的胚中生存,那么经过加工后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因为“现在的稻米加工程序会去除胚,而我们吃的稻米多为胚乳组织”;第二,即使内生菌在稻米的胚乳中生存,经过一系列储存、加工和蒸煮过程后,这种内生菌能否存活尚不确定。
刘夙还注意到,“并非转基因食品”是厂家在宣传时的一个卖点。他表示,所谓“转基因作物”,就是把该作物没有的基因转入该作物体内,从而改变其原本性状的作物。假如德润生在宣传中所宣称的“包括强抗氧化因子SOD,普通大米则没有这些活性成分”情况属实,那么制造这些SOD的基因只能是来自水稻以外的其他生物,那么只能说明德润生大米是地地道道的转基因食品。
然而,出面质疑“德润生”大米科学含量的学者,面临着科学界一场没有辩论的交锋。
与他们交锋的,则是宣传材料中沉默的另一方。在“德润生”大米的宣传材料和新闻报道中,中国科学院遗传所著名遗传学家李向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田波院士等人的名字反复出现,其中多次引用了他们对“CEB稻米技术”开创性的赞誉,并成为品牌宣传的重要内容。
4月8日,记者通过电话与田波院士取得联系。在记者的电子邮件中,他第一次读到了相关报道中引用自己的“这种CEB稻米的诞生,意味着我国微生物技术研究在农作物开发领域取得了新突破”的论述。
“这种引用是不负责任的。”田波否认了这是自己原话。他回忆,几年前,他在中国科学院的老同事张政铨的女儿,来看望作为长辈的他,并且向他提到过正在进行将“内生菌”应用到大米生产上的研究。田波表示,当时自己只是说,将内生菌运用到水稻中这个研究方向,是可以探索的,不过这种探索应该有科学依据,而对方当时根本没有提及CEB的概念,他也不清楚这是什么。
田波表示,他从未就此接受过正式采访。张政铨的女儿曾邀请他参加“德润生”大米的研讨会,被他拒绝了。春节期间,他还曾收到厂家送来的1桶大米,但吃完之后,“也没觉得怎么样”。
而厂家宣传中涉及的李向辉、范成武等科研人员,记者经过努力,均未取得联系。
生大米和熟大米
煮熟的大米和生大米,有什么区别?在围绕“德润生”大米的争论中,这个话题成为焦点。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8-04-09/41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