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三和合作社公司化管理种水稻成本误差小于5元 亩产提高100公斤 农村新报讯 记者 徐思弘 通讯员 张保国 周远莅
“每一亩田的种植成本,我都可以精确到误差不超过5元。”15日,在蕲春县青石镇白水村,“80后”农村新人宋林自豪地说。
种田“精打细算”到这个份上,他总结为管理的成功——通过公司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独立核算,提高效率,达到合理盈利。
宋林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2009年,他离开深圳的高薪岗位,回乡成立蕲春县三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做农机业务,近三年转向水稻种植。
名校高材生回乡务农,有着传统农民不一样的思维和视野。经过三年摸索总结,三和合作社总结出一套实用的公司化管理模式。
目前,合作社种有4800亩水稻,分布于8个乡镇,由5位“田管家”总负责。5位“田管家”手下,再有10位“田保姆”,负责日常巡田、管水、请工、监工等具体事务。
“通过精细化、专业化、职业化管理,对可控的费用进行预算与考核。这样一来,成本的核算就比较精确了,避免了技术失误。”宋林说,新管理模式实施以来,管理团队手中捏着的都是“明白账”。
姜佑宝是5位“田管家”之一,负责800亩水稻。他掰着指头给我们算账:以请工为例,约80%的用工是固定的,20%为机动用工。贵的工种150元一天,普通的120元一天。化肥、种苗等农资都由合作社统一采购,原价记录,成本更加精确。
“种水稻最需要人操心的,就是用水等细节。我监督‘田保姆’把水控制好,一年的八成收入就进了口袋。”姜佑宝说。
经过核算,一亩水稻产710斤稻谷即可保本。精细化管理之下,按照常规种田方法,每亩水稻就可多产100公斤以上。年底结账,合作社利润按各位管家、保姆负责的面积占比分成。
新的管理模式下,合作社一改过去成本核算不清、人员管理松散、利润低的局面。去年,合作社遭遇灾害天气损失了80万元,仍然盈利20万元。
经过逐年淘汰和洗牌,核心合作社员从30人减少为15人,面积却从最初的100余亩扩张了数十倍。
宋林表示:“只要理顺激励机制,充分挖掘管理团队的潜力,合作社员们种田比以前更轻松、更赚钱!”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1970-01-01/39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