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蒲扇两家亲 农村新报讯 四川泸州刘传福
送蒲扇是家乡端午前后的旧俗。一把小小的蒲扇,送出的是亲情,摇来的是幸福。
家乡气候温和,棕榈丰富,乡亲们就地取材做成蒲扇,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夏天互相赠送的习俗。以前,常见子女送给父母,晚辈送给长辈,女婿送给岳父母。
蒲扇制作虽然工序繁多,然而却是母亲的拿手活。母亲一年要做不少蒲扇,一是要送人,因为传统的礼数不可丢;二是要拿到街上去卖,换取一些零花钱。
端午节前夕,父亲总会去屋后的大山里,割来一些老道的棕榈叶,小心翼翼摆放在院坝里晾干,供母亲做蒲扇。
约莫二十天后,母亲将一把一把的棕榈叶洗净,放在一块平整的地上用木板压实压平,除去褶皱,然后,将相邻的叶片用丝线缝连起来,放上一把扇子作为参照物,用一支笔“比着葫芦画瓢”,将棕榈叶剪成扇子模型,最后,再将一根柔软的竹篾条,沿着扇子边沿用棉线镶上边,让扇子富有骨力,扇起来有劲道。
完成以上工序后,手巧的母亲往往还会在扇子上,用彩笔描上一些简单的梅兰竹荷、花鸟虫鱼或者人物山水,让扇子精致美观富有灵气,让人或励志、或怡情、或祝福、或留恋。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乡送蒲扇的礼数逐渐有所改变,会做蒲扇的人也越来越少,只有母亲那般年龄的长者,始终舍不得放弃。唯有过节女婿送蒲扇的风俗,被一代一代的人传承了下来,直至现在。
据说古时候,农历五月,取其谐音,有“恶月”之说,“五月初五”,五五相加成为“毒日”。立夏后,气候暑湿闷热,蚊虫滋生,各种病菌来袭,患病的几率上升,趁此蒲扇相送,寓意送来清凉、驱走病害、祈福纳祥、永保平安。
“过节了,心里慌,丈母娘把蒲扇当衣裳。”家乡至今流传下来的一句顺口溜,字里行间有力折射出丈母娘期盼女婿送蒲扇的愿景。在丈母娘的心里,过节送去蒲扇,恐怕比送件贵重的衣服还要重要。
如今,凡是家乡的女婿们,无论身处何处,纵然远隔千山万水,端午节前后,总会携上家人返回后家(岳母家),在给岳父岳母赠上其他礼品的同时,更不忘送上两把蒲扇以示祝福。
一把小小的蒲扇,摇来清风,清凉一夏,连接的更是前后两家相亲相爱的两家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1970-01-01/37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