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为留守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为留守孩子撑起一片蓝天——襄州李运生校外家庭辅导站探访记    农村新报讯 记者黄艳平 通讯员邱长源

    有一位耄耋老人,因病提前退休后,三十几年如一日,兴办校外家庭辅导站,用他的残缺之躯,为一代又一代的乡村儿童兴办校外辅导站;当乡村留守儿童成为一大社会难题时,他又把校外辅导站办成留守儿童辅导站,为他们遮风挡雨,呵护慰藉他们缺少关爱的心灵。在他的感召下,襄州区1000多位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退伍军人加入这行列,建起了一个又一个乡村儿童校外家庭辅导站,为留守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近日,记者来到李运生家,探访这个远近闻名的留守儿童校外家庭辅导站。
    见有人来,已有85岁高龄的李运生老人忙出门打招呼。老人满头银发,步伐仍矫健有力,红黝黝的脸膛绽放出温暖的笑容,背有点弓,身穿米色衬衣,上面别着党徽,亮光与阳光相融,显得越发耀眼。
    李运生家的墙上,写着“两史三字经”:党之初、幼小弱、国之初、山河破、百年路、甚坎坷、炎黄子、切牢记......对面的整面墙上挂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图,十分醒目。走进院子,左边有两个乒乓球台,右边是一间书屋和一间教室,这些都是政府出资新建。教室的旁边就是李运生居住的地方。
    李运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当地第一批从教者,因在一次支援水利建设时排哑炮失去左眼和左臂。1982年,他因病提前退休,主动请缨,担任全镇40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在自家屋内办起了校外家庭辅导站。67年的教育经历,让他对孩子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特殊感情。
    “我自己也没有想到会坚持这么久。”李运生说,作为襄州第一个办校外辅导站的人,道路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他从没向政府伸过手,没收过孩子们一分钱。那时,老俩口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只有64元,老伴儿将家里仅有的3000元积蓄拿出来,屋后准备用来做棺材的十颗老树也被砍了置办桌椅。家用不足,就砍柴、摘松果、捡废品、做鞋垫卖钱补贴。
    “你看,这是孩子们刚刚写的毛笔字。”李运生指着讲台上厚厚的一堆纸说,农村的孩子苦,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小孩没有人教育,辅导站就成他们的第二个家,放学了,孩子们可以到这做作业、练毛笔字、打球。 
    “有的小孩病了,父母在外地,我就直接背着他们去医院,医药费也一起付了。”李运生说,这辈子尽在张罗这些孩子们的事了,自己的儿女倒没怎么用心管,子女结婚时什么都没给他们。
    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李运生还自己动手,撰写了200多篇、近百万字以革命传统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辅导教材。
    李运生不是一个人在努力。峪山镇是革命老区,原襄阳县第一届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为下一代健康成长,镇党委、政府结合党的建设,将退休的老同志组织起来,让晚霞为党旗增辉。买桌椅、书、健身器材等设备,镇党委、政府总是尽力帮助。
    在李运生的感召下,襄州区校外家庭辅导站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成为光彩照人的襄州区现象。仅峪山镇,就相续诞生了十几个留守儿童校外家庭辅导站,累计有9000多中、小学生在此安心学习,挽救迷途青年1000多人。
    襄州区委书记杨兴铭介绍,全区已有1000多位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退伍军人加入这行列,这些校外辅导站先后涌现出 “全省自强模范”、“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百名思想道德模范”等先进集体和个人,17个省、市相关单位派人到此取经学习。
    自辅导站成片出现后,在这片浸润着几万名先烈热血的土地上,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孩子因贫困、留守、孤残、后进等原因而中途辍学。
    “这是梅成前段时间给我拿来的入学通知书。”李运生一脸得意地说,这孩子上小学和中学时常来这里,成绩好又懂事,后来考入浙江大学读硕士,现在又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博。
    “在这里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帮我塑造健全的人格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论在哪儿,我都会牢记师训,不忘初心。”梅成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1970-01-01/36444.html

无相关信息
上一篇 : 书香童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