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图文:黄陂泥塑艺术薪火相传


图文:黄陂泥塑艺术薪火相传    图为孩子们体验做泥塑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朱萍 胡胜芳 通讯员 邱文周

    7月19日下午,黄陂区李集街云雾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内的黄陂泥塑民间艺术馆二楼的体验馆内,100多个从城里来的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做泥塑。这项暑期研学游活动,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可以直接和泥塑民间艺人面对面,亲身体验泥塑艺术。
    一楼的展品馆内,各式人物和鸟兽泥塑造型栩栩如生。泥人王村村民、展品馆营业员彭彩梅拿出一套“吃喝拉撒”小泥人雕塑告诉记者,泥塑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游客来景区都会进馆参观,一个泥人卖价30到50元,高峰时一天可以卖出1万多元。“除了买现成的产品,游客们还可以体验做泥塑。”
    景区副总经理陈亮介绍,黄陂泥塑起源于清代,泥人王村村民王煜父子历时九年塑制归元寺五百罗汉,开创了黄陂泥塑艺术先河。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当时,黄陂农民泥塑艺人达320余人,他们创作的《收租院》《欢庆解放》《红军过后》等优秀作品,轰动全国。70年代末期,黄陂县泥塑厂成立,生产奔马、飞鹰、人物佛像等产品,年产量达400万件,远销亚、欧、美等17个国家。可惜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泥塑厂倒闭,200多名身怀绝技的艺人外出发展,黄陂本土泥塑开始没落。近年,泥塑传承人、企业家王启新回到家乡成功开发云雾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并在景区内的泥人王村旁边,建起泥塑生产基地和泥塑博物馆,将旅游与泥塑产业相结合,黄陂泥塑重新引起大众关注。
    2011年,黄陂泥塑列入省级非遗名录。2013年,彭发生、梅俊先、易厚庆三位艺人被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定为黄陂泥塑传承人。其中,以彭发生知名度最高,黄陂泥塑的“带头大哥”非他莫属。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刚刚改革开放时,泥塑为他带来“巨额财富”——二三十万家产。如今他仍然活跃在泥塑领域,边创作边授徒,他希望“泥塑技艺代代相传,永不绝灭”。
    年过七旬的梅俊先,现在仍在泥塑领域辛勤耕耘。他的泥塑作品神形兼备,他可在2小时内对着照片或真人模特塑造出1:1的泥塑头像,且做到神形逼真,塑谁像谁;老艺人易厚庆先生则擅长用黄泥手工制作泥塑作品,他认为黄泥环保、成本低,有“土味”,原生态。在他们的引领下,一些青年沉醉于泥塑的创造。
    40出头的胡作林是黄陂泥塑领域后起之秀。他于2000年在汉口解放公园创建“泥人胡雕塑室”,已招收多名学徒。在他的倡导下,湖北泥塑艺术研究会成立;肖桂林是黄陂区级非遗泥塑传承人,他能随手勾勒出小型泥塑工艺品,也能制作大型泥塑作品,如各类大型的佛像。他在李集街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创作的“木兰英姿”和“二程论道”已经被湖北省档案馆正式收藏。
    黄陂泥塑协会副会长陈斌告诉记者,今年2月,泥塑这一本土民间艺术正式走向课堂,黄陂泥塑“非遗”兴趣班开班,开班仪式在黄陂泡桐二中举行,李家集街文化体育服务中心联合黄陂泥塑协会在公办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初中共计6所学校开设非遗传承班,由黄陂泥塑协会的省、市、区三级传承人授课。“泥塑兴趣从娃娃抓起,让这条古老的文化之根艺术之根永不断裂。”
    泥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在黄陂大地上薪火相传,代代相继,发扬光大。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雕塑 生产基地 相结合 木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