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玩转“米袋子”——监利大学生夫妻回乡推动大米加工现代化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文凯 通讯员 宋从峰 沈少标
开栏的话:
目前,超过20万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荆楚大地,他们有文化、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领头雁。他们以全新理念、科技手段和市场思维耕耘希望的田野,以生动而具有震撼力的实践,为广大农村带来勃勃生机。
今起,本报与省农业厅科教处联办《职业农民风采》专栏,展示我省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风采。
8月24日,监利县朱河镇的新田园食品有限公司一派繁忙,在紧邻高速公路入口的院子里,卖粮、拉货的车来来往往,车间里,一条新的大米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行。“与传统米厂相比,新的生产线在粉尘处理、电能损耗、劳动密集程度、设备自动化程度及工作效率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董事长鲍峰介绍,7月投产的这条自动化初加工生产线,每天出货量可达200吨、货物进出近20车次。
这种加工速度,让鲍峰从事40年粮食加工的父亲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也让和他一同放弃大城市高薪回乡创业的妻子镇聪信心更足了。
刚30岁出头的鲍峰和镇聪,都是土生土长的朱河人。鲍峰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进入位于重庆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从事图像传感方面的技术研发工作,并很快成为高级工程师,参与了近30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妻子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回乡之前,任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科员。
2013年,母亲的一场大病,让他们觉得父母一夜之间就老了,自己陪父母的时间太少。2014年,鲍峰萌生了回乡创业、孝敬父母的想法。“父亲有近40年的粮食加工经验,堂哥经营着一家粮油公司。监利是全国产稻第一县,老家通了高速有物流优势,如果我能对大米加工厂进行升级转型,发展前景无疑是巨大的。”
起初,父母都极力反对,认为现有的工作环境稳定,工资待遇逐年增长,未来的发展是可以预期的。如果辞职创业,由科研领域跨入粮食领域,投资大、风险高。随着创业规划逐步清晰,家人反对的情绪也开始缓和。经过了近一年的权衡,2015年元旦,夫妻俩同时辞职回乡。
谈起这几年的创业历程,自信执着的鲍峰摸了摸头,说出两个字“苦!值!”
从开始立项至今,设计、规划、施工、证照许可等不同阶段的困难,曾让夫妻俩倍感压力,尤其是资金投入量超过预期的50%,一度让他失眠、焦虑。但家人的支持,让他们解决了资金问题和思想包袱。
鲍峰表示,他对提高粮食加工生产线自动化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厂区及设备现状,离我设想的自动化智能化工厂还有很大差距。我打算将让技术员不断优化工艺流程,进一步提升自动化程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传统行业急需拥抱现代科技,推动产业蝶变。大米加工是永不过时的行业,有了科技的融入,同样可以干一番大事业。”鲍峰说,未来,将通过对稻谷加工产业链的延伸,把稻谷的利用率和附价值运用到极致,形成一个涵盖大米、食药及饲料等不同等级产品的循环经济体。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1970-01-01/30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