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通山“包坨”出山记


通山“包坨”出山记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徐思弘 通讯员 孔帆升 林绪雍
“去年国庆长假,我在隐水洞景区卖通山‘包坨’,少有人问津。今年国庆期间只需按订单发货,还忙得不亦乐乎。”10月5日,通山九宫乡人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万咏欣喜地说,上月,包坨作为楚菜代表参加长沙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吸引了长沙20多家酒店以及湖北多家连锁餐饮企业前来洽谈合作。
    包坨以红薯粉做皮,猪肉、蔬菜、豆干等做陷,捏成汤圆状,寓意团圆美满。包坨在通山历史悠久,地位相当于北方的水饺,乃“咸宁八珍”之一。虽然包坨声名远播,却因为制作工序繁锁、保鲜不易,一直“留守”通山小作坊,走不出山外。直到2016年,由于“包坨姐”的到来,让这一味传统小吃香遍全国多地。“包坨姐”万咏是通山媳妇,2016年,她提前退休后,随丈夫陈光明从宜昌回到通山。“公公临终前交待,希望我们能为老家做点事情。”万咏说,她和丈夫将目光放在了通山特色小吃上,何不将包坨做出规模和名气?
    传统小吃要想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必须依靠现代化的生产线。通山不曾有过生产包坨的机器,怎么办?万咏和丈夫决定,自己设计。“几百年来包坨都是人工手做,想用机器生产是不是异想天开?”在质疑声中,万咏夫妇一头扎进了机械车间,他们依靠想象画出图纸,再与机械制造方沟通,试产机器。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经过数月钻研试验,一条崭新的包坨生产线上线,从食材入库、清洗、切丁、上机等全程机械化,生产速度令人咂舌。原来一人一天的产量,机器只需几分钟就轻易完成。
    在口味选择上,“包坨姐”走访了大街小巷上百家食品小作坊,品尝借鉴他们的手艺和口味。取长补短,创新改良。结合人气小龙虾,公司推出小龙虾“霸王”订制包坨,还创新了腊肉糯米加肉丁口味。
    小食新做,是对传统小吃的传承发扬,亦是饱含良心和匠心的创新。今年,在生产、保鲜工艺上,公司共申请7项专利,其中2项发明专利已初审合格。公司共主打4种口味包坨,650克10个袋装,售价19.8元。通山包坨终于走出山外,成为超市、网店的热销产品,闯出了大市场。目前,公司形成了日产1.3吨的生产规模,年产值1000多万元。
    包坨产业形成规模,为当地老百姓带来福利。生产环节采购的香菇全部来自贫困户的基地,公司还购买高淀粉型红薯薯种,在黄沙铺镇试种300亩。“让包坨走出通山,带响通山。”万咏充满期待,她的梦想是要让通山成为楚菜(咸宁)丘陵乡土美食之城,成为包坨之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红薯 蔬菜 猪肉 标准化生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