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民不再种庄稼,遍山开满苜蓿花。这是甘肃省庆城县西北角的偏远乡镇——蔡口集乡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草畜平衡、种养结合成为各地农牧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因此,蔡口集乡因地制宜,发起“草业革命”。本期将重点关注当地草畜产业变革实践。
李锦
为啥要种草?压粮+扩草草产业孕育新“钱景”
甘肃省庆城县蔡口集乡沟壑纵横,梁峁起伏,自然条件差,粮食产量低,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山区乡。2014年,该乡建档立卡贫困户550户2389人,贫困发生率38.5%,也是庆城县贫困面最大的乡镇之一。
多年来,老百姓守着穷沟沟,过着苦日子,什么产业能脱贫?这让乡党委书记李霞很苦恼,脱贫靠产业,全乡基础条件差,传统农业没出路,青壮年劳力少,适宜产业难找。
穷则思变,转换思路,蔡口集的“劣势”也是“优势”。乡党委班子研究发现,家家户户都有种植紫花苜蓿的习惯,这里山地多、降雨量少、风沙大,种庄稼不行,却是种草的好条件。
种草前景到底怎么样?蔡口集乡党委班子通过查找资料和请教县草原站的专家得知,紫花苜蓿产量高,蛋白质含量丰富,被誉为“牧草之王”。紫花苜蓿喜冷凉、耐酷暑,更耐干旱,在山区的生态适应性强,生长年限达10至20年,有的甚至25年。种植苜蓿不但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改良土壤、增加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周家塬村种草大户周俊杰算了一笔账:农户通过种植紫花苜蓿,平均每亩产量1吨左右,按照每吨收购价1300元计算,每亩产值1300元。而种植小麦,遇到风调雨顺,最多亩产500斤,每斤小麦按1元价格计算,最多可卖500元,除去机械、化肥、种子等费用,收入在200元左右。稍微遇到干旱或倒春寒,将会全部赔本。因此,种草每亩至少可增收1100元。他家去年种草40亩,稳定增收4.4万元。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调整种植结构,让农民实实在在增收。因此,蔡口集乡发起了“草业革命”。鼓励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对症下药,压缩粮食作物,扩种紫花苜蓿。
在虎家渠村槐树庄组贫困户郑占国家“一户一策”脱贫方案上,记者清楚地看到,他家耕地共有52亩,今年进一步压缩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苜蓿的种植面积扩大到31亩。目前,蔡口集乡种草农户达1000多户,已占到全乡总农户的70%以上。
草都卖给谁?合作社+农户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蔡口集乡的农民逐渐尝到了种草的甜头,发展步子逐渐加快。但大规模种植,销路怎么办?
2016年1月,在蔡口集乡的鼓励和支持下,家住周家塬村的返乡青年周国瑞创办了庆城县国瑞草业公司和国瑞草业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国瑞草业与内蒙古、宁夏等地的大型养殖企业对接,打开了市场,为全乡草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种草模式要对农民形成带动效应,让农民消除后顾之忧,在产业链上放心赚钱,而不是挤出效应、淘汰农民。这是笔者对蔡口集实践的最大体会。
“我们主要通过土地入股、与农户签订种草协议和农机设备入股三种方式为农增收,通过互助合作,实现了一举三得,发展了草畜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合作社理事长周国瑞说。合作社创办当年就实现了资金回笼,这给周国瑞积累了经验,也让他信心大增。
通过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按照每吨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收购,为保证苜蓿蛋白质含量,收割时间、收割标准和晾晒程度都有明确约定。
“我儿子、儿媳常年在银川打工,我干不动活了,眼看着地撂荒,帮扶干部建议我种苜蓿。”今年60岁的周家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邓粉梅说,“从种到收,合作社全包了!我家将近40亩耕地,38亩都种了苜蓿,根本不用我操心,去年不到腊月,他们就把卖草钱送到我家里来了!”
目前,该合作社已和农户签订种草协议1.7万亩,其中流转土地种植草2000亩,预计农户每亩收益都在1300元左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8-05-27/137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