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最近在盐城地区的省农垦淮海农场采访,听到了一个安全使用农药的新鲜提法——每年9月为该场“农药禁用月”。其目的,是让最后一个月生长期的水稻不受农药污染,并将此前施用的农药残留充分释放,以保障稻谷的绿色标准。
据了解,作为农业生态环保的一部分,9月禁药已成为该场农户的普遍自觉行为。值得效仿的是,在指导科学打药治虫和节本增效上,这家农场的多项措施都是从总结农户身边的“别别窍”中得来的。
比如,“药打盛孵保防效”这招就很灵。据介绍,前些年场里发现,一些会种田的农户用药虽少、治虫效果反而好。其诀窍在提前防治,将刚孵化的害虫卵及早杀灭。后来就普遍推行“治虫不见虫”,由农技中心统一测报虫情,排出每一批次虫害的孵卵盛期及幼龄期,避免了到成龄虫打药防治的被动。
记者由此想到,在不少地方,“药越打越多、虫越生越重”的现状让农民备受困扰。打药治虫的盲目性增加了工时和农本,也带来了农业面源污染。据基层干部反映,除了保证农药产品的供货质量,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帮助他们总结推广一些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容易听得懂的土办法。用老百姓的话讲,有很多“别别窍”一点就通。但是,要完全靠农民自己摸索,就可能经历不少弯路。显然,在这一方面,体现公益职能的农村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应当有所作为。(记者 陶玉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9-10-21/141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