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我国航天育种成果为农业造福



  我国的航天育种始于1987年。当时,带着水稻和青椒等种子的我国第9颗返回式卫星上天,这是我国农作物种子的第一次太空之旅。当初搭载种子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育种,只是想探测太空环境对植物遗传是否有影响。但科学家们无意间发现,这些上天的种子发生了一些出人意料的变异:经空间搭载的萝卜种子幼苗茁壮,叶片上没有虫眼。更为神奇的是,完成了太空之旅的大蒜种子也发生了突变,长出的蒜头竟重达150克。于是,航天育种的研究被提上了日程,我国在航天育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996年,王淦昌院士联合7位着名专家学者联名给中央写信,建议把航天育种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发射一颗农业卫星,为我国农业发展服务。2002年,科技部将农作物航天育种课题正式列入国家“十五”863计划,为航天育种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原国防科工委批复了农业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编制的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航天育种工程项目正式启动。实施航天育种工程有利于在广泛开展育种实践的同时,充分加强航天育种应用基础理论的探索和研究,使育种实践和理论基础很好地统一起来,促进航天育种学的建立与发展。这对于继续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先进性、创造性及航天育种产品开发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推动航天育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06年9月9日,我国第一颗、也是世界上迄今惟一一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的卫星————“实践八号”成功发射,标志着航天育种从零星搭载到探索性试验、再到研究和技术应用的质的飞跃。我国开始在较大范围内组织全国优势力量,全面开展农作物航天育种。2008年,依托国家航天育种工程的“空间环境农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立足产业的广阔前景

  我国的航天育种一开始就是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标,从国家农业发展、维护粮食安全和农民的需求出发开展科研工作的。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优良品种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刘录祥说,“在当前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改善作物品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出路,航天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农作物新品种都是在常规条件下经过若干年的地面选育培育而成的。作为目前世界上仅有的3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我国航天科学家和农业科学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航天这一最先进的技术领域与农业这一古老的传统产业相结合,在航天育种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开创性研究成果。浩瀚的太空已成为中国科学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实验室和育种基地。20多年间,越来越多的种子被搭载到太空,越来越多的奇迹也由此诞生。
  我国第一个太空种子品种在1998年通过省级审定后,大批太空种子就如雨后春笋不断冒了出来。经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培育出的航天青椒一个在半斤以上,亩产5000公斤左右,维生素C含量增加20%。航天育种稻杂交品种,百亩亩产达到800公斤,其中“II优航1号”是全国首个百亩亩产突破900公斤的超级稻,至今仍保持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全国百亩亩产3项世界纪录。
  通过航天育种,我国科学家还培育出了特大粒的红小豆、特长的油菜、含铁量增加69%的巨穗谷子,紫色、红色、茶色、绿色的水稻,早熟高产的红薯和高产大葱等。抗病番茄、优质棉花、高产小麦等也相继诞生,这些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70多个品种的太空种子通过了审定。尤其是2006年以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航天育种支持和投入的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套协作,航天育种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有多达35个品种的太空种子通过了审定。
  “2006年以来通过审定的35种太空种子已经推广了2500多万亩,增产粮食10多亿公斤,实现社会经济效益14亿多元。”刘录祥说,“这些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的航天育种一开始就是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标,从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维护粮食安全和农民的需求出发开展科研工作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种质 品种 水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