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农业抗旱要因地制宜


        有关专家根据多年平均水分盈亏值D(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农田蒸发能力的差值),将我国农业区划分为4个一级农业干旱分区:D值小于负1000毫米的地区,为多年平均农田水分极重亏缺区;D值在负1000毫米至负5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为水分重亏缺区;D值在负500毫米至0毫米的地区,为水分亏缺区;D值大于0毫米的地区,为多年平均水分盈余区。

  各分区旱象的基本特征不同,其防旱减灾措施也不相同。这里分别介绍如下:

  农田水分极重亏缺区:包括北纬43°以南新疆、内蒙古阿盟地区、甘肃河西走廊西部和青海西北部地区,是我国最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受高山冰川和融雪径流年内、年际变化影响,西部多春秋旱,东部多春夏旱。防旱减灾主要措施为:以农业节水为主,加强灌溉管理,搞好渠道防渗、渠系配套,改进灌溉技术,提高灌溉保证率,增强农田抗旱能力,并通过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实现地表水、地下水统一调控,灌排结合,井渠结合,防治土壤盐碱化。

  农田水分重亏缺区:包括内蒙古草原区,黑、吉、辽三省西部、宁夏、甘肃中部和青海东北和西南部地区。年降水量少,70%集中在7月~9月,这是春夏连旱,以春旱或夏旱为主的地区。防旱减灾主要措施为:在草原农牧区要充分利用河川径流,大力开发地下水,因地制宜发展农牧区小型水利,加强供水管理,解决农民饮水、发展草原饲料基地和农田灌溉,营造田间防护林带,提高单产。在黄土丘陵区要农林牧并举,以水土保持和发展灌溉为重点,综合治理。要以蓄为主,兴修蓄、引、提小型水利工程,在川谷台地,发展提水灌溉,开发利用地下水,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提高农田防旱减灾能力。

  农业水分亏缺区:包括东北三省中间腹部地区、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北部、黄土高原中东部、川西、滇北和黔西等地区,降水时空变化大,为我国主要旱作物区,有雨养旱作农业区和灌溉旱作农业区。降水集中夏秋季,是春夏连旱、以春旱为主,或春夏连旱、以夏旱为主的地区。防旱减灾主要措施为:在雨养农业区,搞好农田基本建设,通过保持水土,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性,配合抗旱保墒耕作,增强农田防旱抗旱能力。在东北地区,旱作物播种缺水,群众一般采用点浇、穴浇(当地称为“坐水种”、“滤水种”)。在东北、华北平原地区,要结合洪、涝、碱治理,充分利用河川径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搞好续建、配套和挖潜,开源节流,适当扩大灌溉面积。在辽河平原和华北工业与农业供水不足的地区,要统一调配水资源,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但从长远看,东北地区的北水南调工程和华北地区的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这一地区缺水的根本途径。在川、滇、黔边界高原旱区,在管好引水灌溉工程的同时,发展蓄水和提水灌溉,结合治水、治山和改土,发展旱地灌溉,提高供水保证率,增强农业抗旱能力。

  多年平均农田水分盈余区:包括东北地区东部、江淮山丘平原、川陕山丘盆地南部、东南沿海和云贵高原中南部地区,是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由于降水在年际和季节分布不均,旱年和旱季降水不能满足水稻和冬麦正常生长的需水,大部分地区易发生夏秋旱,有些年份部分地区除夏、秋旱外,也常出现冬旱和春旱。防旱减灾主要措施为:在搞好续建挖潜配套和提高工程效益的基础上,山地丘陵区重点要建库拦洪,以蓄补引,解决灌溉用水;高原、山地喀斯特旱区可充分利用河川径流,以蓄为主,引、提结合发展农田灌溉,小河溪流山区,因地制宜发展小型水利,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缺水旱地灌溉;在高原湖盆喀斯特区,还应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水资源,进行农田灌溉;在盆地平原区,要调整渠系,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效益,同时增建必要的骨干工程,增强调蓄能力,并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以补高峰用水季节地表水供水不足,提高盆地区灌溉率和灌溉保证率;在沿海低丘和滨海平原区,要充分利用河川径流,并积极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在加强现有工程配套挖潜的同时,从长远看,不少地区还应研究远距离引水补源;在海岛、半岛地区,兴建以灌溉为主的水库和堵港蓄淡工程,以进一步提高抗旱能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径流 平原 降水 农业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