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多灾,降雨不但稀少而且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极为不利的省份之一。经过与大自然的多次较量,甘肃终于探索出了一条以农田节水为突破口的节水农业之路,让来之不易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从被动抗旱走向主动抗旱。记者日前跟随农业部农田节水调研组赴甘肃调研发现,实施农田节水措施,不仅使粮食安全、农民增收有了保障,而且对改善日益紧迫的生态环境大有裨益。省农牧厅副厅长尚勋武将甘肃的节水农业精髓表述为“千方百计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
农民增收:相对于露地作物的不稳定性,全膜覆盖技术能为农民带来稳定的收益,日光温室、膜下滴灌更能为农民带来翻番的农业收入
水是生命之源。在亩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水平五分之一的甘肃省,农业用水又占了80%的份额。现在,一项名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正在甘肃的大片旱作农业区推广,去年示范面积是10万亩,今年是50万亩,明年的计划是200万亩。这项技术就是在干旱半干旱区利用农膜覆盖来积聚雨水,透过渗水口进入作物的根部区域,并且在白天温度升高时阻碍来之不易的水气蒸腾,从而提高雨水的利用率。而在降水不足但有一定灌溉条件的河西走廊地区,以日光温室、膜下滴灌为代表的节水技术也在不断扩大使用面积;在甘肃南部山区,通过截流蓄积或修池蓄水等农田节水技术,使小水变大水、无效水变有效水,也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民勤县双茨科乡二分村六社张家鹏的辣椒地里,虽然大部分已经收割,地里的农膜还保持得很完好,技术人员说,农膜和膜下的滴灌毛管明年仍可继续使用,而主要输水管更可以一次投资多次使用。张家鹏兴奋地向记者表示,用了膜下滴灌技术,除了省水省电,病虫害也少了,辣椒的产量、品质也高了。今年他的辣椒亩产量达到6000斤,收入能到3000元,比往年差不多翻了一番。
通渭县平襄镇宋堡村农民屈正元则扳着手指跟记者算起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带来的收入变化:老屈两个孩子在外打工,老两口种了7亩玉米。以前好年景时半膜覆盖的玉米一亩能收800斤,现在全膜覆盖,亩产都在1200斤以上,玉米市场价是8毛钱一斤,这就纯增收2300元。“这还没算上把秸秆卖给奶牛场的收入哪!一毛钱一斤,一亩也得卖四五百元。”话没说完,老屈兜里的手机响了。“老屈也买了手机了?”老屈一边掏手机一边笑:“这也没什么,咱一亩地就能多收七八百块哪!”
这项技术,可以用来种植玉米,也可以用来种植土豆、小麦等,但是自然条件不同选择的品种也就不同。通渭县的千名干部今年四次下乡,动员农民搞种植结构调整,进行培训指导。干部们根据当地种植小麦、土豆、玉米亩均纯效益分别约有300元、600元、900元的实际,以“一共‘三、六、九’,你愿选哪个”的选择法动员农民调整结构。但有的农民开始还是想不通,碧玉乡石滩村田边有个干农活的老大爷不好意思地跟记者说起了往事。开始他想留一亩土豆,干部不让留。几番交涉之后,老爷子让步了:就算是给干部种的吧!现在想起来老爷子就乐:“最后还是给咱种的么!有了钱,想吃土豆可以买啊!”
粮食安全:一亩玉米增产32.1%,甘肃1000万亩适宜推广面积就等于增加321万亩粮食生产面积
甘肃有5000多万亩的耕地,但70%都是不具备灌溉条件的旱地,那里的农民更关注的是大灾之年能否吃饱肚子的问题。甘肃省节水与土肥管理总站的研究数据显示,全膜覆盖比原来的半膜覆盖,玉米能增产32.1%,水的利用率提高31.7%。
在榆中县连搭乡石头沟村六社,记者看到,对比田中的玉米还没有成熟,玉米茎秆细弱,穗小粒瘪,而全膜覆盖的玉米则茎秆粗壮,一株双穗,看起来煞是喜人。74岁的杨老汉对记者说:“这个技术好哩么!一亩苞谷能抵旱地七八亩。”
甘肃省节水与土肥管理总站站长崔增团解释,今年这里遇到60年不遇的大旱,有些露地玉米几乎绝收,采用全膜覆盖沟播技术的玉米几乎未受影响,平均亩产四五百公斤,深受农民欢迎。现在市场上玉米的价格每公斤达到1.5~1.6元,而农民的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膜等等也就是200元,况且与采取半膜覆盖相比较,多使用的那部分农膜每亩政府还会有27元的补贴。今年这个社已经将600亩耕地里的500亩都铺上了农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7-11-07/135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