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发展网2007年10月19日报道 科学家发现一种分离自加蓬/刚果地区野生猿的埃博拉病毒属于一个新的病毒世系,它能够与其他毒株融合形成新的变种。
这组研究者写道,这种致命病毒“重组”遗传物质的能力对于疫苗研发有重大的影响。用减毒埃博拉病毒制成的疫苗可能与野病毒融合形成新的毒株,让该病毒在人和猿中间的传播更难预测和控制。
他们的发现本周(10月17日)发表在了《美国科学院学报》的网站上。
来自加蓬Franceville的国际医学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和他们的同事对来自大猿尸体的扎伊尔埃博拉病毒的样本进行了遗传分析。这一毒株是最具毒力的类型,它能在数天内导致几乎90%的感染者产生出血热和死亡。
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B性毒株,在遗传上与从过去的病毒感染者身上采集的A型毒株不同。
这组科学家估计B型毒株很可能只是在1976年首次报道人类埃博拉病毒病暴发之前不久进化出来的。他们证实了这一毒株是2003年和2005年在刚果共和国出现的疾病爆发的原因。
这一发现表明,在人类中间出现的埃博拉病毒病爆发可能不仅仅是由A型病毒引发的(它在中非地区传播),也可能是由多个正在出现的病毒引发的。
有证据显示,A型和B型病毒可能在最近发生过重组——很可能是在两者都存在于同一宿主的时候——从而形成了一组重组病毒,它们导致了2001年到2003年的病毒爆发。
这组科学家希望,他们的发现将有助于开发能更好地预测和控制埃博拉病毒病爆发的方法。
但是论文的作者之一、泰国Mahidol大学发展研究所的Jean-Paul Gonzales告诉本网站说,我们仍然需要更多地了解人类埃博拉病毒病是如何爆发的。例如,我们需要知道重组毒株是不是感染的主要来源,还要更多地了解作为病毒贮存宿主的蝙蝠扮演的角色。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7-10-24/135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