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财源 陈阳
近日,由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生振红研制发明的地下智能节水渗灌及排水控制系统(农耕浇灌土壤渗透技术)通过了省级科学鉴定,并且被用于农田浇灌,与传统灌溉技术相比省水率高达70%。
旱涝无常 黄土地里憋出的新想法谈到发明的初衷,生振红表示,沧州地处华北平原,农业生产往往是“看天吃饭”,雨季是大水淹田,旱季又是挖井不见水。他说:“这些年,我们这里地下水越跑越远(地下水位下降),天干了要浇地,挖好几口井也不见冒水,而且现在这边地下水都是碱性的,不能用来浇地,要是用这个碱水浇地田里土地就结块板结。要是到了雨季就又变了,常常是连着几天的暴雨,地里种的麦子、玉米全都淹了,成了水田,但是天一放晴,水一会儿就干了,地里就干裂。”
据生振红介绍,河北省乃至整个中国大部分农田的灌溉方式都是以传统的大水漫灌为主,这种用水直接浇在土地表面的方法十分不合理,不仅庄稼长不好,还浪费水。据了解,这种大水浇地的方法对水的利用率仅有30%。
生振红看到国外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介绍,便搜集了一些这方面的书,想自己也弄一套新的灌溉模式。例如,以前农业灌溉都是在地面上浇水,能否换个方式,直接在地下,把水浇到作物根部去;以往都是人往地里跑,现在能不能人坐在家里就把田浇了。在生振红这些“奇怪”的想法中,智能地下渗灌及排水系统初见雏形,最终研制成功,并一举获得了两项省级发明专利。
旱涝保收 新技术具备八大优势生振红介绍,这款智能渗灌及排水控制系统和以前传统的灌溉技术相比有八大优势:一是节水,它的输水管和排水管网全部铺设在地下,不存在因输送渗漏或地表蒸发而造成的水分损失,比传统大水漫灌技术省水70%,比喷灌技术省水40%—50%,比滴灌省水20%—30%。二是节肥,该系统可以做到水肥一体化,就是把水溶性肥料和水一同渗进农作物根部土壤中,几乎可达到完全吸收利用,不存在经地表流失浪费,可省肥40%-50%。三是节省人工成本,从开沟、铺设、到填土都不用人工操作,省工达70%之多。四是节能高效,该系统在电压较低的状态下仍可以进行大面积的农田浇灌,比其他任何灌溉技术都节能省电,自动化程度高,可以灵活、方便、准确地控制灌溉、施肥的数量与时间,根据农作物的实际需要来适时适量地供水、施肥,保证了农作物的丰产稳产。五是有利于改良土壤,地下渗灌不会造成土地结块(板结)“烧地”(碱化)现象。浇灌水及肥料是通过渗水管渗出,由植物根部细毛的吸附使水肥在作物根系层土壤里上下纵横缓慢扩散,不会破坏土壤结构,增强了土壤的透气性,使作物根系更加发达,充分吸收养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六是减少污染,浇灌管道是地下运行,地表是干燥的且地表温度不变,能有效减少和抑制对作物有害的真菌病菌的发生及杂草的滋生,减少农药的用量,减轻对土壤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七是成本低,每亩均投入2000元,水管埋在地下一定深度,不容易因耕作损坏水管,在不浇灌时渗水管放空,没有积水,避免冻坏,使用寿命可达40-50年,每年平均不过40-50元,一次投入长期受益。八是旱涝保收,在雨季的时候通过渗水管道将积水排进沟渠和坑塘存储起来,等到天旱时用来浇地,达到旱涝保收的效果。
生振红算了一笔生意账:“要是大水浇地,那么每年每亩地用水大概是400多方(立方米),而这个系统每年每亩地只要不到100方,节省了300多方(水)。按沧州北当地水价每方1.5元计算,每年每亩地能省水费320元;用机器灌溉,省去雇工人的花费,每年每亩地可节约人工成本320元;水肥一体,大大减少了水肥流失,平均每亩增产粮食100斤左右,折合人民币110元;我们的渗灌技术实现了低压灌溉,用电消耗也减少,每年每亩能省电费大约180元。以上几项合计每年每亩地能节约人民币1195元,以河北省农业有效灌溉面积6700万亩为例,每年仅河北省就可节省(增收)800多亿元。另外,这款渗灌系统还具有施肥节肥、改良土壤、提高作物品质、旱涝保收的效用,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创新投产 智能浇灌保障增产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jx/3/2017-3-28/240235.html